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页 |
1.2 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分类和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分类 | 第12-13页 |
1.2.2 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热点 | 第13-14页 |
1.2.3 研究现状和挑战 | 第14-16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第16-17页 |
第2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问题综述 | 第17-29页 |
2.1 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 | 第17-20页 |
2.1.1 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 | 第17-19页 |
2.1.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特点 | 第19-20页 |
2.2 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分类 | 第20-23页 |
2.3 无线传感器网络分簇路由协议 | 第23-24页 |
2.3.1 分簇路由的特点 | 第23页 |
2.3.2 分簇路由协议的实现 | 第23-24页 |
2.4 建立高能效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的关键措施 | 第24-25页 |
2.5 无线传感器网络生存期 | 第25页 |
2.6 带有无线传感器网络生存期优化思想的路由协议实例 | 第25-28页 |
2.6.1 能量感知路由协议(Energy Aware Routing - EAR协议) | 第25-27页 |
2.6.2 低功耗自适应分簇路由协议(Low Energy Adaptive clusteringHierarchy - LEACH协议) | 第27-28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组网方案与实例仿真 | 第29-43页 |
3.1 问题的提出 | 第29页 |
3.2 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模型 | 第29-32页 |
3.2.1 无线传感器网络能耗分析及能耗模型 | 第29-31页 |
3.2.2 网络模型 | 第31-32页 |
3.3 参数定义 | 第32页 |
3.4 组网模型 | 第32-35页 |
3.4.1 簇头能耗 | 第33-34页 |
3.4.2 网络通信效率 | 第34页 |
3.4.3 簇内平均距离 | 第34-35页 |
3.5 粒子群算法的优化机理 | 第35-37页 |
3.5.1 粒子群算法的基本思想 | 第35-36页 |
3.5.2 粒子群算法运行流程 | 第36-37页 |
3.6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两阶段分簇组网方案 | 第37-39页 |
3.6.1 初始组网方案中簇头的选择 | 第37页 |
3.6.2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组网方案 | 第37-39页 |
3.7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39-42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组网方案与实例仿真 | 第43-61页 |
4.1 标准粒子群算法的局限性 | 第43页 |
4.2 粒子群算法的改进 | 第43-46页 |
4.2.1 基于簇间协同进化思想改进粒子群算法 | 第43-44页 |
4.2.2 多簇群协同进化粒子群算法优化机理 | 第44-46页 |
4.3 能耗分析以及最优分簇 | 第46-48页 |
4.4 基于多簇群协同进化粒子群算法的两阶段分簇组网方案 | 第48-51页 |
4.4.1 获得初始解 | 第49-50页 |
4.4.2 基于多簇群协同进化粒子群优化算法的组网方案 | 第50-51页 |
4.5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路由选择方案 | 第51-53页 |
4.5.1 路由模型 | 第51-53页 |
4.5.2 基于多簇群协同进化思想的路由算法 | 第53页 |
4.5.3 速度、位置更新 | 第53页 |
4.6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53-60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5章 组网算法在嵌入式平台的实现及结果分析 | 第61-68页 |
5.1 搭建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 | 第61-64页 |
5.1.1 软件系统移植 | 第61-62页 |
5.1.2 网卡参数设置 | 第62页 |
5.1.3 AODV路由协议的功能演示 | 第62-64页 |
5.2 实验测试过程及分析总结 | 第64-68页 |
5.2.1 实验过程 | 第64-67页 |
5.2.2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