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2章 网络监管主体间协调联动机制的一般理论 | 第18-25页 |
2.1 网络监管主体间协调联动机制的相关概念 | 第18-20页 |
2.1.1 网络监管主体的构成 | 第18-19页 |
2.1.2 网络监管主体间的协调联动机制的涵义 | 第19-20页 |
2.2 网络监管主体间协调联动机制的内容 | 第20-21页 |
2.2.1 网络监管主体间的分工合作机制 | 第20页 |
2.2.2 网络监管主体间的资源共享机制 | 第20页 |
2.2.3 网络监管主体间的沟通协调机制 | 第20页 |
2.2.4 网络监管主体间的协同行动机制 | 第20-21页 |
2.3 网络监管主体间协调联动机制的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2.3.1 网络管理理论 | 第21-22页 |
2.3.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2页 |
2.3.3 知识管理理论 | 第22页 |
2.3.4 协同治理(Synergetic Governance)理论 | 第22-23页 |
2.4 健全网络监管主体间协调联动机制的必要性 | 第23-25页 |
2.4.1 有利于减少网络监管资源的浪费 | 第23页 |
2.4.2 有利于提高对网络监管的效率 | 第23页 |
2.4.3 有利于增强网络监管主体间的合作 | 第23-24页 |
2.4.4 有利于减少网络监管主体间的冲突 | 第24-25页 |
第3章 我国网络监管主体间协调联动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25-30页 |
3.1 我国网络监管主体间协调联动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25-27页 |
3.1.1 网络监管主体间权责不清 | 第25-26页 |
3.1.2 网络监管主体间资源分割 | 第26页 |
3.1.3 网络监管主体间沟通不畅 | 第26-27页 |
3.1.4 网络监管主体间协同行动机制缺乏 | 第27页 |
3.2 我国网络监管主体间协调联动机制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27-30页 |
3.2.1 相关法律保障缺失 | 第27页 |
3.2.2 行政体制障碍 | 第27-28页 |
3.2.3 监管主体的利益驱动 | 第28-29页 |
3.2.4 监管技术滞后 | 第29-30页 |
第4章 国外构建网络监管主体间协调联动机制的经验及其启示 | 第30-36页 |
4.1 国外构建网络监管主体间协调联动机制的经验 | 第30-32页 |
4.1.1 美国 | 第30页 |
4.1.2 英国 | 第30-31页 |
4.1.3 澳大利亚 | 第31-32页 |
4.1.4 新加坡 | 第32页 |
4.2 国外网络监管主体间协调联动机制的启示 | 第32-36页 |
4.2.1 注重以法律规范和保障协调联动机制构建 | 第32-33页 |
4.2.2 注重以顶层设计统筹协调监管主体间关系 | 第33页 |
4.2.3 注重通过共同制定监管措施实现协同行动 | 第33-34页 |
4.2.4 注重对网络监管协调联动机制的技术支持 | 第34-36页 |
第5章 建立健全网络监管主体间协调联动机制的途径 | 第36-42页 |
5.1 树立合作共治的理念 | 第36-37页 |
5.2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第37-38页 |
5.2.1 修改和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 | 第37页 |
5.2.2 制定针对网络监管的基本法律法规 | 第37-38页 |
5.2.3 实现网络法律他律与行业自律相结合 | 第38页 |
5.3 深化监管体制改革 | 第38-39页 |
5.4 打造资源共享平台 | 第39-40页 |
5.5 加强监管主体间的协同行动 | 第40页 |
5.6 加大对网络监管主体间协调联动的技术支持力度 | 第40页 |
5.7 规范网络监管主体合作的内容与方式 | 第40-42页 |
结论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