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都正街历史街区改造与复兴设计分析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8页 |
1.1 课题缘起 | 第13页 |
1.2 研究问题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问题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4-17页 |
1.3.1 概念界定 | 第1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3 论文框架 | 第16-17页 |
1.4 研究方法与可行性分析 | 第17-18页 |
第2章 历史街区改造与复兴理论概述 | 第18-23页 |
2.1 国内外历史街区改造历程简述 | 第18-20页 |
2.2 有机更新理论 | 第20-21页 |
2.3 小规模动态更新理论 | 第21-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都正街历史街区改造与复兴初探 | 第23-33页 |
3.1 都正街历史沿革 | 第23-29页 |
3.1.1 历史概况 | 第23-25页 |
3.1.2 历史建筑 | 第25-27页 |
3.1.3 历史文化 | 第27-29页 |
3.2 都正街现状解析 | 第29-32页 |
3.2.1 街巷交错格局犹在 | 第29页 |
3.2.2 道路狭隘交通阻塞 | 第29-30页 |
3.2.3 建筑残败风貌无存 | 第30-31页 |
3.2.4 环境杂乱设施匮乏 | 第31-3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都正街历史街区改造与复兴设计过程分析 | 第33-65页 |
4.1 策划与规划 | 第33-43页 |
4.1.1 策划定位 | 第33-36页 |
4.1.2 规划设计 | 第36-39页 |
4.1.3 拆迁安置 | 第39-43页 |
4.2 街巷空间改造 | 第43-51页 |
4.2.1 街巷道路 | 第43-45页 |
4.2.2 建筑风貌 | 第45-49页 |
4.2.3 服务设施 | 第49-51页 |
4.3 历史建筑改造 | 第51-55页 |
4.3.1 重要历史建筑 | 第51-53页 |
4.3.2 一般性历史建筑 | 第53-54页 |
4.3.3 现存历史建筑 | 第54-55页 |
4.4 景观节点改造 | 第55-61页 |
4.4.1 入口节点 | 第55-57页 |
4.4.2 文化景观 | 第57-60页 |
4.4.3 绿化景观 | 第60-61页 |
4.5 案例比较与反思 | 第61-63页 |
4.5.1 不同改造案例比较 | 第61-62页 |
4.5.2 都正街改造中的不足 | 第62-6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5章 历史街区改造与复兴设计方法探讨 | 第65-79页 |
5.1 历史街区改造与复兴设计方法 | 第65-75页 |
5.1.1 基础夯实:基于功能策划规划 | 第65-66页 |
5.1.2 舞台布景:提质改造空间体系 | 第66-73页 |
5.1.3 曲目编排:挖掘发扬历史文化 | 第73-75页 |
5.1.4 舞者回归:激活原住民新角色 | 第75页 |
5.2 历史街区改造与复兴设计启迪 | 第75-78页 |
5.2.1 注重复兴机制设计 | 第76页 |
5.2.2 避免改造设计误区 | 第76-7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结论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实际项目目录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