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青年参与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31页 |
一、问题起源及选题意义 | 第11-16页 |
(一)青年研究的多维意象 | 第11-13页 |
(二)青年研究:一种现代化的视角 | 第13-14页 |
(三)选题意义 | 第14-16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6-28页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22页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22-28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8页 |
四、研究思路 | 第28-29页 |
五、研究重要和难点 | 第29-31页 |
(一)重点 | 第29页 |
(二)难点 | 第29-31页 |
第一章 现代化理论中的青年 | 第31-58页 |
一、作为现代化后果的青年 | 第31-43页 |
(一)“童年”在西方的发现 | 第31-36页 |
(二)青年在中国的崛起 | 第36-41页 |
(三)经典作家论青年与现代化 | 第41-43页 |
二、中国社会中“青年”与“现代化”的具体含义 | 第43-51页 |
(一)政治化的中国青年 | 第43-47页 |
(二)不同时期不同主题的中国现代化 | 第47-51页 |
三、青年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 | 第51-56页 |
(一)青年社会化与社会现代化 | 第51-53页 |
(二)青年参与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独特作用 | 第53-56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二章民主革命时期的青年参与 | 第58-78页 |
一、启蒙:从自我觉醒到社会革命 | 第58-66页 |
(一)“民主”、“科学”与新青年 | 第58-61页 |
(二)从思想传播到社会革命 | 第61-64页 |
(三)青年参与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第64-66页 |
二、救亡:青年参与与中国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 第66-76页 |
(一)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分裂中的社会发展道路 | 第66-71页 |
(二)从配合国共合作到抗日救国 | 第71-76页 |
三、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三章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的青年参与 | 第78-97页 |
一、毛泽东的现代化观和青年观 | 第78-84页 |
(一)解放与组织:毛泽东的革命型现代化模式 | 第78-81页 |
(二)先锋队和“朝阳”:毛泽东的青年观 | 第81-84页 |
二、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青年参与 | 第84-91页 |
(一)革命青年的形成 | 第84-87页 |
(二)青年投身于保卫祖国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大潮中 | 第87-91页 |
三、革命型现代化中青年参与的局限 | 第91-94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94-97页 |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青年参与 | 第97-120页 |
一、改革开放对青年的影响 | 第97-104页 |
(一)现代化主题的转变 | 第97-100页 |
(二)致力于经济发展的新的现代化模式 | 第100-103页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青年的基本任务 | 第103-104页 |
二、青年参与在新时期的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 第104-114页 |
(一)经济发展的倍增器 | 第105-108页 |
(二)政治民主化的积极力量 | 第108-112页 |
(三)托举中国梦的重要力量 | 第112-114页 |
三、改革开放以来青年发展中的问题 | 第114-118页 |
(一)被“遗忘”的青年 | 第114-116页 |
(二)青年与教育的“贫困” | 第116-118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118-120页 |
第五章 全球化背景下现代化和青年参与的变化 | 第120-141页 |
一、全球化语境中的现代化和青年参与 | 第120-127页 |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提 | 第120-123页 |
(二)全球化对青年政治参与和民族国家认同的影响 | 第123-127页 |
二、政治民主化过程中的共青团改革与青年政治参与 | 第127-133页 |
(一)共青团改革与转型 | 第128-130页 |
(二)在党团组织框架中的青年参与 | 第130-133页 |
三、青年参与中的民族国家认同问题 | 第133-139页 |
(一)可建构的国家认同 | 第133-136页 |
(二)主动培养和加强青年的民族国家认同 | 第136-139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139-141页 |
第六章 青年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 第141-157页 |
一、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青年和青年参与 | 第141-147页 |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青年群体中存在着不平等现象 | 第141-144页 |
(二)坚持社会主义事业离不开青年参与 | 第144-147页 |
二、青年参与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保障 | 第147-155页 |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建设生态文明 | 第147-150页 |
(二)科学发展观期待青年参与 | 第150-152页 |
(三)青年群体中包含了新的发展方式 | 第152-155页 |
三、本章小结 | 第155-157页 |
结语 | 第157-158页 |
参考文献 | 第158-16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63-164页 |
致谢 | 第164-165页 |
附件 | 第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