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10-12页 |
(二) 互文性和文化地理学的概念界定及其特点 | 第12-13页 |
(三) 纪录片《江右》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四) 纪录片《江右》的研究思路 | 第14-16页 |
一、生态形象:家园美景、乡土生活、隐逸风情 | 第16-31页 |
(一) 家园形象:“多声部”叙述中的影像表述 | 第16-22页 |
1、游记与影像序列:“徐霞客视野”中的山川美景 | 第17-19页 |
2、乡村叙述:日常故事中的自在生活 | 第19-20页 |
3、文人“心像”与镜语:文学插叙中的乡野美景 | 第20-22页 |
(二) 乡土生活:“共存互动”的情感皈依 | 第22-25页 |
1、血缘与地缘:村落族群中的亲密场景 | 第22-23页 |
2、结构与谱系:宗族的稳定性和血缘的绵延性 | 第23-24页 |
3、简单与规范:素朴传统的乡村生活 | 第24-25页 |
(三) 隐逸风情:心灵世界中的“自我引用”和“自我指涉” | 第25-31页 |
1、“文隐”视角:艺术与现实的互文表现 | 第26-27页 |
2、“吏隐”视界:在自然山川与田园牧歌中的自我放逐 | 第27-29页 |
3、“僧隐”视点:名胜风景中出世禅意 | 第29-31页 |
二、源地形象:儒学气息、精神风骨、客家文化 | 第31-44页 |
(一) 儒学气息:历史记忆与现实镜像的互文呈现 | 第31-35页 |
1、利玛窦札记:西方视野中的江西印象 | 第31-33页 |
2、文章节义:一脉相承的书生意气 | 第33-34页 |
3、白鹿洞书院与朱熹:兼容并包、文化兴盛 | 第34-35页 |
(二) 精神风骨:典型个例与地域气质的价值导向 | 第35-39页 |
1、正气歌:文天祥的影剧书写与风骨传承 | 第36-37页 |
2、文章节义:一脉相承的书生意气 | 第37-38页 |
3、学者与青楼女子:家国情怀中的自由与坚强 | 第38-39页 |
(三) 客家文化:闭守与开拓中自强不息的族群意志 | 第39-44页 |
1、“围屋”的历史策略:战争的伤痛记忆与居留的安全感 | 第39-41页 |
2、“围屋”的现实悖论:群聚的凝聚力与不可阻挡的现代化 | 第41-42页 |
3、客家祠堂的意义:塑造宗族认同感与孩子读书的学习场所 | 第42-44页 |
三、社会形象:瓷都情怀、古建华章、赣商荣光 | 第44-57页 |
(一) 瓷都情怀:非遗镜画与工匠精神的全球化意义 | 第44-47页 |
1、China和china:景德镇瓷器的符号意义 | 第44-45页 |
2、坚守与传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口相传 | 第45-46页 |
3、陶瓷技艺:“执着”和“不放弃”的匠人精神 | 第46-47页 |
(二) 古建华章:造型艺术与区域文化的审美性表现 | 第47-51页 |
1、文化标识:滕王阁“兴废”的现世意义 | 第47-48页 |
2、入世与出世:庐陵文化中的民生意识 | 第48-50页 |
3、“临川四梦”:禁锢时代的浪漫主义 | 第50-51页 |
(三) 赣商荣光:通江达海与微利守故的经济叙事 | 第51-57页 |
1、江右商帮:通江达海的赣商荣光 | 第52-53页 |
2、微利守故:赣商内在的善意情怀 | 第53-54页 |
3、“万寿宫”:赣商会馆的精神守望 | 第54-57页 |
结语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