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文献综述 | 第9-36页 |
第一章 犬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 第9-36页 |
1.1 正常犬脊柱解剖结构及功能 | 第9-13页 |
1.1.1 胸腰段椎骨解剖结构 | 第9-11页 |
1.1.2 脊髓解剖结构 | 第11-13页 |
1.2 椎间盘突出症(Intervertebral disk herniation, IVDH)概论 | 第13-16页 |
1.2.1 发病特征 | 第14页 |
1.2.2 汉森氏分类法则(Hansen’s classic study)下的病理生理学 | 第14-15页 |
1.2.3 临床表现 | 第15-16页 |
1.3 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方法 | 第16-25页 |
1.3.1 病史调查 | 第16页 |
1.3.2 神经学检查 | 第16-20页 |
1.3.2.1 脊柱两侧痛觉检查 | 第18页 |
1.3.2.2 脊髓反射 | 第18-20页 |
1.3.2.3 神经损伤程度分级 | 第20页 |
1.3.3 影像学诊断 | 第20-24页 |
1.3.3.1 X-RAY放射线造影术 | 第20-22页 |
1.3.3.2 脊髓造影 | 第22页 |
1.3.3.3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 | 第22-23页 |
1.3.3.4 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 第23-24页 |
1.3.4 椎间盘突出症的鉴别诊断 | 第24-25页 |
1.4 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法 | 第25-35页 |
1.4.1 内科疗法 | 第25-28页 |
1.4.1.1 治疗策略 | 第25-26页 |
1.4.1.2 主要药物 | 第26-28页 |
1.4.2 外科手术疗法 | 第28-32页 |
1.4.2.1 背侧椎板切除术 | 第28-29页 |
1.4.2.2 半椎板切除术 | 第29页 |
1.4.2.3 椎弓根切除术 | 第29页 |
1.4.2.4 椎间盘开窗术 | 第29-31页 |
1.4.2.5 术后护理 | 第31页 |
1.4.2.6 术后并发症 | 第31-32页 |
1.4.3 中医疗法 | 第32-34页 |
1.4.3.1 水针疗法 | 第32页 |
1.4.3.2 白针疗法 | 第32页 |
1.4.3.3 电针疗法 | 第32-33页 |
1.4.3.4 椎间盘突出症(IVDH)复健常用穴位及位置 | 第33-34页 |
1.4.3.5 常用活血化瘀方 | 第34页 |
1.4.4 高浓度血小板血浆(PRP , Platelet Rich Plasma) | 第34-35页 |
1.5 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预后分析 | 第35-36页 |
试验研究 | 第36-51页 |
第二章 犬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的诊断与治疗 | 第36-51页 |
2.1 目的与意义 | 第36页 |
2.2 材料 | 第36-38页 |
2.2.1 试验动物 | 第36页 |
2.2.2 主要试验仪器 | 第36页 |
2.2.3 主要试验器械 | 第36页 |
2.2.4 主要试验药品 | 第36-38页 |
2.2.4.1 药物 | 第36-37页 |
2.2.4.2 使用方法 | 第37-38页 |
2.3 病例分析 | 第38-49页 |
2.3.1 内科模式治疗成功病例 | 第38-41页 |
2.3.1.1 临床表现 | 第38-39页 |
2.3.1.2 诊断 | 第39-41页 |
2.3.1.3 治疗 | 第41页 |
2.3.1.4 结果 | 第41页 |
2.3.2 外科手术结合术后复健介入模式治疗 | 第41-49页 |
2.3.2.1 临床表现 | 第41页 |
2.3.2.2 诊断及术前检查结果 | 第41-45页 |
2.3.2.3 诊断结果 | 第45页 |
2.3.2.4 治疗手段 | 第45-48页 |
2.3.2.5 结果 | 第48-49页 |
2.4 讨论 | 第49-50页 |
2.4.1 椎间盘突出症发病情况 | 第49页 |
2.4.2 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方法的选择 | 第49页 |
2.4.3 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时机的选择 | 第49页 |
2.4.4 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法讨论 | 第49-50页 |
2.4.5 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结局的预判 | 第50页 |
2.5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作者简介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