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质空间”和“体积规划”的比较研究--以范斯沃斯住宅和莫勒住宅为例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引言:作为操作系统的“均质空间”和“体积规划” | 第7-8页 |
| 第一章 思想与认知 | 第8-12页 |
| 1 背景 | 第8-9页 |
| 2 逻辑 | 第9-12页 |
| 2.1 均质空间 | 第9-11页 |
| 2.2 体积规划 | 第11-12页 |
| 第二章 两所住宅的建构 | 第12-17页 |
| 1 建构差异的基点 | 第12-13页 |
| 2 建构性的表达 | 第13-17页 |
| 2.1 均质空间系统下的建构性 | 第13-15页 |
| 2.2 体积规划系统下的建构性 | 第15-17页 |
| 第三章 两所住宅的空间机制 | 第17-28页 |
| 1 隐含的居住者 | 第17-18页 |
| 2 住宅里的日常 | 第18-26页 |
| 2.1 范斯沃斯住宅里的日常 | 第18-19页 |
| 2.2 莫勒住宅里的日常 | 第19-25页 |
| 2.2.1 起居层中空间的互存 | 第20-24页 |
| 2.2.2 起居层与卧室层的差异 | 第24-25页 |
| 2.3 住宅再现日常 | 第25-26页 |
| 3 独立住宅与环境的两类关系对照 | 第26-28页 |
| 3.1 无限的延展 | 第27页 |
| 3.2 极度的收缩 | 第27-28页 |
| 第四章“均质空间”与“体积规划”的滑移 | 第28-31页 |
| 1“均质空间”的符号化 | 第29-30页 |
| 2“体积规划”的形式化 | 第30-31页 |
| 结语 | 第31-32页 |
| 参考文献 | 第32-33页 |
| 图片来源 | 第33-34页 |
| 致谢 | 第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