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反垄断行政罚款制度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1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14-16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反垄断行政罚款制度概述 | 第16-24页 |
第一节 反垄断行政罚款制度的基本内容 | 第16-20页 |
一、执法主体 | 第16-17页 |
二、处罚对象 | 第17-18页 |
三、归责原则 | 第18页 |
四、罚款标准 | 第18-19页 |
五、罚款的计算 | 第19-20页 |
第二节 反垄断行政罚款遵循的原则 | 第20-21页 |
一、比例原则 | 第20-21页 |
二、过罚相当原则 | 第21页 |
第三节 反垄断行政罚款制度的功能 | 第21-24页 |
一、惩罚功能 | 第21-22页 |
二、威慑功能 | 第22-24页 |
第三章 我国反垄断行政罚款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4-34页 |
第一节 罚款的处罚力度不够严厉 | 第24-30页 |
一、罚款的基数不确定 | 第24-26页 |
(一)关于“上一年度”概念的问题 | 第24-25页 |
(二)关于“销售额”内涵的问题 | 第25-26页 |
二、罚款比例和罚款数额偏低 | 第26-29页 |
三、罚款的设定方式不科学 | 第29-30页 |
第二节 罚款幅度的裁量因素不够细化 | 第30-32页 |
一、立法规定过于笼统 | 第30页 |
二、执法实践标准不一 | 第30-32页 |
第三节 罚款配套的宽恕制度不够明确 | 第32-34页 |
一、主体资格过于宽泛 | 第32页 |
二、申请时间不够明确 | 第32-33页 |
三、减免的幅度不够明确 | 第33页 |
四、证据要求过于抽象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反垄断行政罚款制度的国外经验 | 第34-42页 |
第一节 欧盟反垄断行政罚款的经验 | 第34-37页 |
一、罚款基本数额的确定 | 第34-35页 |
二、罚款数额的调整 | 第35-36页 |
三、罚款配套的宽恕制度 | 第36-37页 |
第二节 美国反垄断罚金的经验 | 第37-40页 |
一、罚金基础的确定 | 第37-38页 |
二、罚金数额的调整 | 第38-39页 |
三、罚金配套的宽恕制度 | 第39-40页 |
第三节 国外反垄断行政罚款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40-42页 |
一、注重发挥罚款(罚金)的威慑作用 | 第40页 |
二、罚款(罚金)计算规则明确,可操作性强 | 第40-41页 |
三、罚款配套的宽恕制度较完善 | 第41-42页 |
第五章 完善我国反垄断行政罚款制度的建议 | 第42-51页 |
第一节 增强罚款的处罚力度 | 第42-46页 |
一、明确罚款基数 | 第42-44页 |
(一) 明确“上一年度”概念 | 第42-43页 |
(二)明确“销售额”概念 | 第43-44页 |
二、提高罚款比例和罚款数额 | 第44-45页 |
三、调整罚款的设定方式 | 第45-46页 |
(一) 取消数值封顶式罚款设定方式 | 第45-46页 |
(二) 废除“销售额 1%”罚款下限的规定 | 第46页 |
第二节 明确反垄断行政罚款的裁量因素 | 第46-47页 |
一、罚款的基本裁量因素 | 第46-47页 |
二、罚款的辅助裁量因素 | 第47页 |
第三节 完善宽恕制度 | 第47-51页 |
一、明确主体资格 | 第48页 |
二、统一申请时间 | 第48-49页 |
三、明确减免幅度 | 第49-50页 |
四、明确证据要求 | 第50-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附件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