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迫条件促进结构化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以及工艺运行调控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好氧颗粒污泥技术 | 第13页 |
1.2 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 | 第13-21页 |
1.2.1 好氧颗粒污泥形成机制 | 第14-15页 |
1.2.2 影响颗粒形成的工艺条件 | 第15-20页 |
1.2.3 微生物性质 | 第20-21页 |
1.3 研究问题的提出及依据 | 第21-23页 |
1.3.1 胁迫条件 | 第21页 |
1.3.2 结构化好氧颗粒污泥 | 第21-23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3-25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5-33页 |
2.1 培养工艺 | 第25-26页 |
2.2 实验仪器及材料 | 第26页 |
2.2.1 试剂 | 第26页 |
2.2.2 仪器 | 第26页 |
2.3 测试方法 | 第26-33页 |
2.3.1 常规水质指标 | 第26-28页 |
2.3.2 好氧颗粒污泥特征 | 第28-30页 |
2.3.3 微生物种群结构 | 第30-31页 |
2.3.4 群体感应信号分子 | 第31页 |
2.3.5 胞外聚合物 | 第31-32页 |
2.3.6 其他 | 第32-33页 |
第3章 波动氮负荷条件下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 | 第33-43页 |
3.1 研究方案 | 第33-34页 |
3.1.1 进水水质 | 第33页 |
3.1.2 工艺条件 | 第33-34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34-41页 |
3.2.1 颗粒形成过程 | 第34-35页 |
3.2.2 颗粒结构特征 | 第35-38页 |
3.2.3 颗粒胞外聚合物 | 第38-39页 |
3.2.4 颗粒代谢能力 | 第39-41页 |
3.3 小结 | 第41-43页 |
第4章 恒定氮负荷条件下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 | 第43-47页 |
4.1 研究方案 | 第43-44页 |
4.1.1 进水水质 | 第43页 |
4.1.2 工艺条件 | 第43-44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44-46页 |
4.2.1 颗粒形成过程 | 第44-45页 |
4.2.2 颗粒代谢性能 | 第45-46页 |
4.3 小结 | 第46-47页 |
第5章 维持成熟好氧颗粒污泥稳定的关键因素 | 第47-59页 |
5.1 研究方案 | 第47-48页 |
5.1.1 进水水质 | 第47-48页 |
5.1.2 工艺条件 | 第48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48-57页 |
5.2.1 底物代谢能力 | 第48-49页 |
5.2.2 形态及结构特征 | 第49-50页 |
5.2.3 平均沉淀速率及强度 | 第50-51页 |
5.2.4 信号分子的变化 | 第51-52页 |
5.2.5 胞外聚合物的变化 | 第52-53页 |
5.2.6 颗粒种群的变化 | 第53-55页 |
5.2.7 讨论 | 第55-57页 |
5.3 小结 | 第57-59页 |
第6章 胁迫条件对好氧颗粒污泥形成及性能的影响 | 第59-81页 |
6.1 试验方案 | 第59-60页 |
6.1.1 进水水质 | 第59-60页 |
6.1.2 工艺条件 | 第60页 |
6.2 结果与讨论 | 第60-79页 |
6.2.1 快速调控氮负荷颗粒污泥的形成 | 第60-63页 |
6.2.2 无机碳源胁迫条件下颗粒污泥的形成 | 第63-65页 |
6.2.3 温度胁迫条件下颗粒污泥的形成 | 第65-66页 |
6.2.4 碳氮比恒定下颗粒污泥的形成 | 第66-68页 |
6.2.5 胁迫条件对好氧颗粒污泥的影响 | 第68-76页 |
6.2.6 讨论 | 第76-79页 |
6.3 氮负荷波动诱导下颗粒的形成模式 | 第79页 |
6.4 小结 | 第79-81页 |
第7章 饥饿期时间对好氧颗粒污泥形成的影响 | 第81-87页 |
7.1 实验方案 | 第81页 |
7.1.1 进水水质 | 第81页 |
7.1.2 工艺条件 | 第81页 |
7.2 结果与讨论 | 第81-84页 |
7.2.1 颗粒形态变化 | 第81-82页 |
7.2.2 颗粒胞外聚合物 | 第82-84页 |
7.3 小结 | 第84-87页 |
结论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10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01-103页 |
致谢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