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荧光简介 | 第14-15页 |
1.2.1 荧光产生过程 | 第14页 |
1.2.2 荧光探针简介 | 第14-15页 |
1.2.3 荧光探针设计原理 | 第15页 |
1.3 荧光探针的识别机理 | 第15-19页 |
1.3.1 分子内的电荷转移机理(ICT) | 第15-16页 |
1.3.2 光诱导电子转移机理(PET) | 第16-17页 |
1.3.3 共振能量转移机理(FRET) | 第17-18页 |
1.3.4 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机理(ESIPT) | 第18-19页 |
1.4 荧光染料 | 第19-24页 |
1.4.1 萘酰亚胺类荧光染料 | 第19-22页 |
1.4.2 罗丹明类荧光染料 | 第22-23页 |
1.4.3 香豆素类荧光染料 | 第23-24页 |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含丁胺基的苯并咪唑萘酰亚胺衍生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 第25-37页 |
2.1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 第25页 |
2.1.1 试剂与药品 | 第25页 |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5页 |
2.2 实验和计算方法 | 第25-26页 |
2.2.1 紫外吸收和荧光发射测试条件 | 第25-26页 |
2.2.2 检测极限计算方法 | 第26页 |
2.3 含丁胺基的苯并咪唑萘酰亚胺衍生物的合成 | 第26-28页 |
2.3.1 苯并咪唑并苯并异喹啉酮-11-羧酸(1)的合成 | 第26页 |
2.3.2 苯并咪唑并苯并异喹啉酮-11-酰氯(2)的合成 | 第26-27页 |
2.3.3 N-(正丁基)苯并咪唑并苯并异喹啉酮-11-羧酸酰胺(3)的合成 | 第27页 |
2.3.4 N-(正丁基)苯并咪唑并苯并异喹啉酮-11-硫代酰胺(D1)的合成 | 第27-28页 |
2.4 化合物的表征 | 第28-31页 |
2.4.1 苯并咪唑并苯并异喹啉酮-11-羧酸(1)的表征 | 第28页 |
2.4.2 N-(正丁基)苯并咪唑并苯并异喹啉酮-11-羧酸酰胺(3)的表征 | 第28-29页 |
2.4.3 N-(正丁基)苯并咪唑并苯并异喹啉酮-11-硫代酰胺(D1)的表征 | 第29-31页 |
2.5 结果与讨论 | 第31-35页 |
2.5.1 合成路线概述 | 第31页 |
2.5.2 探针D1对Hg~(2+)的紫外响应 | 第31-32页 |
2.5.3 探针D1对Hg~(2+)的荧光响应 | 第32-34页 |
2.5.4 探究探针D1与Hg~(2+)的反应 | 第34-3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含硅烷基的苯并咪唑萘酰亚胺衍生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 第37-47页 |
3.1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 第37页 |
3.1.1 试剂与药品 | 第37页 |
3.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37页 |
3.2 实验和计算方法 | 第37-38页 |
3.2.1 紫外吸收和荧光发射测试条件 | 第37页 |
3.2.2 荧光量子产率计算方法 | 第37-38页 |
3.3 含硅烷基的苯并咪唑萘酰亚胺衍生物的合成 | 第38页 |
3.3.1 3-(二苯基叔丁基硅氧基)-1,2-苯二胺 | 第38页 |
3.3.2 12-(叔丁基二苯基甲硅烷基)氧基)苯并咪唑并苯并异喹啉酮(D2)的合成 | 第38页 |
3.4 化合物的表征 | 第38-40页 |
3.4.1 3-(二苯基叔丁基硅氧基)-1,2-苯二胺的表征 | 第38-39页 |
3.4.2 12-((叔丁基二苯基甲硅烷基)氧基)苯并咪唑并苯并异喹啉酮的表征 | 第39-40页 |
3.5 结果与讨论 | 第40-45页 |
3.5.1 合成路线概述 | 第40-41页 |
3.5.2 探针D2对F~-的响应 | 第41-44页 |
3.5.3 探究探针D2与F~-的反应 | 第44-4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含硫代氨基脲的苯并咪唑萘酰亚胺衍生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 第47-69页 |
4.1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 第47页 |
4.1.1 试剂与药品 | 第47页 |
4.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47页 |
4.2 实验和计算方法 | 第47-48页 |
4.2.1 紫外吸收和荧光发射测试条件 | 第47页 |
4.2.2 理论计算方法 | 第47-48页 |
4.3 含硫代氨基脲的苯并咪唑萘酰亚胺衍生物的合成 | 第48-49页 |
4.3.1 苯并咪唑并苯并异喹啉酮-10苯甲羰基(1)和苯并咪唑并苯并异喹啉酮-11苯甲羰基(2)的合成 | 第48页 |
4.3.2 10-(2-亚胺基硫脲-2-苯基)苯并咪唑并苯并异喹啉酮(D3)的合成 | 第48页 |
4.3.3 11-(2-亚胺基硫脲-2-苯基)苯并咪唑并苯并异喹啉酮(D4)的合成 | 第48-49页 |
4.4 化合物的表征 | 第49-55页 |
4.4.1 苯并咪唑并苯并异喹啉酮-10苯甲羰基(1)的表征 | 第49-51页 |
4.4.2 苯并咪唑并苯并异喹啉酮-11苯甲羰基(2)的表征 | 第51-52页 |
4.4.3 10-(2-亚胺基硫脲-2-苯基)苯并咪唑并苯并异喹啉酮(D3)的表征 | 第52-54页 |
4.4.4 11-(2-亚胺基硫脲-2-苯基)苯并咪唑并苯并异喹啉酮(D4)的表征 | 第54-55页 |
4.5 结果与讨论 | 第55-65页 |
4.5.1 合成路线概述 | 第55-56页 |
4.5.2 探针D3和D4对F-的响应 | 第56-64页 |
4.5.3 理论计算 | 第64-65页 |
4.6 探针的可逆性和重复性 | 第65-66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6-69页 |
第五章 含硝基苯肼的苯并咪唑萘酰亚胺衍生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 第69-91页 |
5.1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 第69页 |
5.1.1 试剂与药品 | 第69页 |
5.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69页 |
5.2 含硝基苯肼的苯并咪唑萘酰亚胺衍生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69-79页 |
5.2.1 10-(2-(2-硝基苯肼)亚甲基-2-苯基)苯并咪唑并苯并异喹啉酮(D5)的合成与表征 | 第69-71页 |
5.2.2 11-(2-(2-硝基苯肼)亚甲基-2-苯基)苯并咪唑并苯并异喹啉酮(D6)的合成与表征 | 第71-72页 |
5.2.3 10-(2-(4-硝基苯肼)亚甲基-2-苯基)苯并咪唑并苯并异喹啉酮(D7)的合成与表征 | 第72-74页 |
5.2.4 11-(2-(4-硝基苯肼)亚甲基-2-苯基)苯并咪唑并苯并异喹啉酮(D8)的合成与表征 | 第74-76页 |
5.2.5 10-(2-(2,4-二硝基苯肼)亚甲基-2-苯基)苯并咪唑并苯并异喹啉酮(D9)的合成与表征 | 第76-77页 |
5.2.6 11-(2-(2,4-二硝基苯肼)亚甲基-2-苯基)苯并咪唑并苯并异喹啉酮(D10)的合成与表征 | 第77-79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9-89页 |
5.3.1 合成路线概述 | 第79页 |
5.3.2 探针D5和D6对F~-的响应 | 第79-85页 |
5.3.3 理论计算 | 第85-87页 |
5.3.4 探针D7-D10对阴离子的选择性 | 第87-89页 |
5.4 探针的可逆性和重复性 | 第8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1页 |
致谢 | 第101-103页 |
附录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