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主要符号 | 第10-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7页 |
1.1 脂类水解酶简介 | 第15-21页 |
1.1.1 酯酶简介 | 第15-16页 |
1.1.2 脂肪酶简介 | 第16页 |
1.1.3 结构特点 | 第16-17页 |
1.1.4 酯酶与脂肪酶的区别 | 第17页 |
1.1.5 催化机制 | 第17-19页 |
1.1.6 酯酶和脂肪酶的应用 | 第19-21页 |
1.2 绿色溶剂简介 | 第21-29页 |
1.2.1 超临界流体 | 第22-23页 |
1.2.2 离子液体 | 第23-25页 |
1.2.3 低共熔溶剂 | 第25-28页 |
1.2.4 天然低共熔溶剂 | 第28-29页 |
1.3 生物催化 | 第29-34页 |
1.3.1 酶催化多功能性的分类 | 第29-31页 |
1.3.2 酶催化多功能性的机制 | 第31-32页 |
1.3.3 酶催化多功能性的应用 | 第32-34页 |
1.4 研究背景、意义及研究主要内容 | 第34-37页 |
1.4.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34-35页 |
1.4.2 研究主要内容 | 第35-37页 |
第二章 天然低共熔溶剂的制备与性质表征 | 第37-52页 |
2.1 材料与仪器 | 第37-38页 |
2.1.1 实验试剂与耗材 | 第37-38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3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8-39页 |
2.2.1 制备天然低共熔溶剂 | 第38-39页 |
2.2.2 NMR测定 | 第39页 |
2.2.3 FT-IR测定 | 第39页 |
2.2.4 热力学性质测定 | 第39页 |
2.2.5 粘度测定 | 第3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9-51页 |
2.3.1 天然低共熔溶剂的制备 | 第39-41页 |
2.3.2 天然低共熔溶剂的性质表征 | 第41-5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三章 脂肪酶CalB催化烯烃环氧化反应的研究 | 第52-70页 |
3.1 材料与仪器 | 第52-54页 |
3.1.1 实验试剂与耗材 | 第52-53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53-54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54-55页 |
3.2.1 天然低共熔溶剂的制备 | 第54页 |
3.2.2 环氧化反应体系 | 第54页 |
3.2.3 烯烃及环氧烯烃的分析方法 | 第54页 |
3.2.4 脂肪酶CalB热稳定性评估 | 第54-55页 |
3.2.5 圆二色谱的测定 | 第55页 |
3.2.6 分子模型分析 | 第55页 |
3.2.7 Sheldon's环境因子(E-factor)分析 | 第5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5-68页 |
3.3.1 天然低共熔溶剂对环氧化烯烃的影响 | 第55-57页 |
3.3.2 天然低共熔溶剂体系环氧化烯烃条件的优化 | 第57-63页 |
3.3.3 催化机制的分子模拟分析 | 第63-64页 |
3.3.4 天然低共熔溶剂对脂肪酶CalB热稳定性影响 | 第64-66页 |
3.3.5 离子液体与天然低共熔溶剂体系的E-factor分析 | 第66-6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四章 脂肪酶Lipase G催化油脂环氧化反应体系的研究 | 第70-83页 |
4.1 材料与仪器 | 第70-71页 |
4.1.1 实验试剂与耗材 | 第70-71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71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71-74页 |
4.2.1 天然低共熔溶剂的制备 | 第71-72页 |
4.2.2 脂肪酶Lipase G催化三油酸甘油酯环氧化反应 | 第72页 |
4.2.3 环氧三油酸甘油酯环氧值的测定 | 第72-73页 |
4.2.4 不同介质中脂肪酶Lipase G耐受过氧化氢的测定 | 第73页 |
4.2.5 不同介质中脂肪酶Lipase G圆二色谱的测定 | 第73-74页 |
4.2.6 环氧化三油酸甘油酯产物分析 | 第7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4-81页 |
4.3.1 天然低共熔溶剂对环氧化三油酸甘油酯的影响 | 第74-76页 |
4.3.2 环氧化三油酸甘油酯条件的优化 | 第76-77页 |
4.3.3 天然低共熔溶剂对lipase G耐受过氧化氢的影响 | 第77-79页 |
4.3.4 环氧化产物的表征 | 第79-8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五章 分子改造酯酶提高其耐受H_2O_2性能的研究 | 第83-114页 |
5.1 材料与仪器 | 第83-86页 |
5.1.1 基因 | 第83页 |
5.1.2 质粒和菌株 | 第83-84页 |
5.1.3 实验试剂与耗材 | 第84-85页 |
5.1.4 实验仪器 | 第85-86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86-94页 |
5.2.1 溶液配置 | 第86-88页 |
5.2.2 酯酶突变体基因克隆 | 第88-90页 |
5.2.3 酯酶野生型及突变体的基因表达 | 第90-91页 |
5.2.4 酯酶野生型及突变体的蛋白纯化 | 第91页 |
5.2.5 酯酶野生型酶学性质 | 第91-92页 |
5.2.6 酯酶PestE野生型及突变体过氧化酶学性质 | 第92-93页 |
5.2.7 酯酶PestE野生型及突变体热稳定性 | 第93页 |
5.2.8 酯酶PestE野生型及突变体耐受H_2O_2性能评估 | 第93页 |
5.2.9 酯酶PestE野生型及突变体催化油酸环氧化反应 | 第93页 |
5.2.10 环氧化产物的组分分析 | 第93-94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94-112页 |
5.3.1 酯酶蛋白纯化 | 第94-96页 |
5.3.2 酯酶的酶学性质 | 第96-100页 |
5.3.3 酯酶PestE野生型及突变体耐受H_2O_2的评估 | 第100-107页 |
5.3.4 酯酶PestE突变体的耐热性 | 第107-109页 |
5.3.5 酯酶PestE突变体的生化特性 | 第109-112页 |
5.3.6 酯酶PestE突变体催化油酸环氧化反应的研究 | 第11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结论 | 第114-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31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1-132页 |
致谢 | 第132-133页 |
附件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