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26页 |
1.1 抑郁的相关概述 | 第12页 |
1.2 青少年抑郁研究的理论模型 | 第12-13页 |
1.3 抑郁青少年负性情绪的神经机制 | 第13-14页 |
1.4 抑郁青少年正性情绪的神经机制 | 第14-19页 |
1.4.1 快感缺失的神经机制 | 第14-15页 |
1.4.2 抑郁青少年积极情绪的相关研究 | 第15-19页 |
1.5 快感缺失的测量方法 | 第19-24页 |
1.5.1 量表法 | 第19-20页 |
1.5.2 联想和评价任务 | 第20-21页 |
1.5.3 期待任务 | 第21-22页 |
1.5.4 预期任务 | 第22页 |
1.5.5 努力任务 | 第22-23页 |
1.5.6 整合反馈任务 | 第23-24页 |
1.6 研究中关注的脑电成分 | 第24-26页 |
1.6.1 晚期正成分LPP | 第24页 |
1.6.2 反馈负波FN | 第24-26页 |
2 问题提出 | 第26-28页 |
2.1 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26页 |
2.2 研究内容 | 第26页 |
2.3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研究范式) | 第26-27页 |
2.4 研究假设 | 第27页 |
2.5 研究意义 | 第27-28页 |
3 实验研究:图片效价对抑郁青少年奖赏任务影响的ERP研究 | 第28-43页 |
3.1 被试 | 第28-29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29-30页 |
3.3 实验设计及程序 | 第30-32页 |
3.4 行为数据分析和结果 | 第32-35页 |
3.5 ERP实验结果 | 第35-41页 |
3.5.1 奖赏预期阶段 | 第35-37页 |
3.5.2 获得惩罚阶段 | 第37-38页 |
3.5.3 获得奖赏阶段 | 第38-39页 |
3.5.4 差异波比较 | 第39-41页 |
3.6 讨论 | 第41-43页 |
4 行为和ERP的关系 | 第43-48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43页 |
4.2 方法 | 第43页 |
4.3 结果 | 第43-47页 |
4.4 讨论 | 第47-48页 |
5 总讨论 | 第48-51页 |
5.1 本研究的创新 | 第48-49页 |
5.2 本研究的不足 | 第49页 |
5.3 研究展望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60页 |
附录A 实验中使用的图片样例 | 第60-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