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7-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8-20页 |
2 基本理论 | 第20-32页 |
2.1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 第20-23页 |
2.1.1 财政支出 | 第20-21页 |
2.1.2 绩效和绩效评价 | 第21-22页 |
2.1.3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 第22-23页 |
2.2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理论依据 | 第23-26页 |
2.2.1 公共财政理论 | 第23-24页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4页 |
2.2.3 成本效益理论 | 第24-25页 |
2.2.4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5-26页 |
2.3 财政绩效评价的主体和客体 | 第26-29页 |
2.3.1 评价主体 | 第26-27页 |
2.3.2 评价客体 | 第27-29页 |
2.4 我国的财税体制 | 第29-32页 |
2.4.1 我国的财政体制 | 第29-31页 |
2.4.2 转移支付制度 | 第31-32页 |
3 地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重点的确定 | 第32-40页 |
3.1 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分析 | 第32-37页 |
3.2 地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重点的确定 | 第37-40页 |
3.2.1 从转移支付角度分析 | 第37-38页 |
3.2.2 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内容分析 | 第38-40页 |
4 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0-46页 |
4.1 设置原则 | 第40-41页 |
4.1.1 “3E”原则 | 第40页 |
4.1.2 兼容性和针对性原则 | 第40-41页 |
4.1.3 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 第41页 |
4.2 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 第41-44页 |
4.2.1 设计思路 | 第41页 |
4.2.2 项目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41-44页 |
4.3 评价标准 | 第44-46页 |
5 评价指标权重设置方法 | 第46-54页 |
5.1 指标权重系数方法介绍 | 第46-52页 |
5.1.1 排序法 | 第46页 |
5.1.2 Delphi(德尔菲法) | 第46-48页 |
5.1.3 主成分分析法 | 第48-49页 |
5.1.4 AHP层次分析法 | 第49-52页 |
5.2 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权重系数设置方法的选择 | 第52-54页 |
5.2.1 从评价主体角度分析 | 第52-53页 |
5.2.2 从评价客体角度分析 | 第53页 |
5.2.3 从指标体系角度分析 | 第53-54页 |
6 2015 年开封市“菜篮子”工程便民蔬菜店补贴资金案例 | 第54-68页 |
6.1 项目简介 | 第54-57页 |
6.1.1 项目背景 | 第54页 |
6.1.2 项目内容、范围及期限 | 第54-55页 |
6.1.3 资金来源、规模和实用情况 | 第55页 |
6.1.4 项目组织及管理 | 第55页 |
6.1.5 项目绩效目标 | 第55-56页 |
6.1.6 利益相关方 | 第56页 |
6.1.7 便民菜店设置与管理标准 | 第56-57页 |
6.2 评价指标的设计 | 第57-59页 |
6.2.1 分解绩效目标 | 第57-58页 |
6.2.2 建立指标体系 | 第58-59页 |
6.3 权重的设计 | 第59-64页 |
6.3.1 构建系统层次结构模型 | 第59-61页 |
6.3.2 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 第61-62页 |
6.3.3 确定合成权重 | 第62-63页 |
6.3.4 确定评价等级 | 第63-64页 |
6.4 项目绩效分析 | 第64-66页 |
6.5 项目评价结论与建议 | 第66-68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7.1 总结 | 第68页 |
7.2 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