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物质流分析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21-35页 |
2.1 研究流域概况 | 第21-22页 |
2.2 研究思路 | 第22-24页 |
2.3 流域养分物质流模型研究框架 | 第24-25页 |
2.4 流域养分物质流模型计算方法 | 第25-33页 |
2.4.1 种植业子系统 | 第26-27页 |
2.4.2 畜牧业子系统 | 第27-28页 |
2.4.3 食品饲料加工子系统 | 第28-29页 |
2.4.4 城市居民生活子系统 | 第29-30页 |
2.4.5 农村居民生活子系统 | 第30-31页 |
2.4.6 固体废物处置 | 第31页 |
2.4.7 非耕地土壤 | 第31-32页 |
2.4.8 自然水域 | 第32页 |
2.4.9 养分收支平衡 | 第32-33页 |
2.5 数据来源 | 第33页 |
2.6 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模型 | 第33-34页 |
2.7 敏感性和不确定性分析 | 第34-35页 |
第三章 永安溪流域磷流及遗留磷库动态分析 | 第35-47页 |
3.1 磷流的历史演变特征分析 | 第35-42页 |
3.1.1 种植业子系统 | 第36-38页 |
3.1.2 畜牧业子系统 | 第38-40页 |
3.1.3 城乡居民生活子系统 | 第40-42页 |
3.2 磷流失进入水域的负荷历年变化驱动因子的贡献分解 | 第42-43页 |
3.3 流域遗留磷库动态分析 | 第43-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永安溪流域氮流及遗留氮库动态分析 | 第47-62页 |
4.1 氮流的历史演变特征分析 | 第47-56页 |
4.1.1 种植业子系统 | 第48-50页 |
4.1.2 畜牧业子系统 | 第50-55页 |
4.1.3 城乡居民生活子系统 | 第55-56页 |
4.2 氮流失进入水域的负荷历年变化驱动因子的贡献分解 | 第56-58页 |
4.3 流域遗留氮库动态分析 | 第58-6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五章 永安溪流域氮、磷资源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 第62-65页 |
5.1 流域遗留养分的二次开发利用 | 第62-63页 |
5.2 畜禽养殖粪便的循环利用 | 第63页 |
5.3 生活废弃物的分类和资源化处理 | 第63-64页 |
5.4 城乡生活污水的处理 | 第64-6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8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5-66页 |
6.2 创新和特色 | 第66页 |
6.3 对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89页 |
附表 | 第89-104页 |
作者筒介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