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波场光纤技术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特种光纤研究现状 | 第13-21页 |
1.2.1 有源掺杂光纤 | 第13-14页 |
1.2.2 双包层光纤 | 第14-16页 |
1.2.3 多芯光纤 | 第16-18页 |
1.2.4 光子晶体光纤 | 第18-19页 |
1.2.5 手性光纤 | 第19-21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2章 基本理论与方法 | 第23-43页 |
2.1 光纤矢量模式 | 第23-30页 |
2.1.1 普通阶跃光纤 | 第23-27页 |
2.1.2 环形芯光纤 | 第27-30页 |
2.2 耦合模理论 | 第30-32页 |
2.3 角谱理论 | 第32-34页 |
2.4 电磁场数值计算方法 | 第34-42页 |
2.4.1 光束传播法 | 第34-36页 |
2.4.2 时域有限差分法 | 第36-40页 |
2.4.3 有限元法 | 第40-4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3章 艾里波场光纤 | 第43-75页 |
3.1 引言 | 第43-44页 |
3.2 艾里(Airy)光束 | 第44-47页 |
3.3 阵列芯艾里光纤 | 第47-63页 |
3.3.1 设计及工作原理 | 第47-50页 |
3.3.2 光纤制备 | 第50-51页 |
3.3.3 阵列波导耦合特性 | 第51-54页 |
3.3.4 出射场“无衍射”和“自愈合”特性 | 第54-57页 |
3.3.5 出射场“自由加速”特性 | 第57-63页 |
3.4 对称阵列芯艾里光纤 | 第63-69页 |
3.4.1 对称双阵列芯艾里光纤 | 第63-66页 |
3.4.2 三阵列芯艾里光纤 | 第66-69页 |
3.5 环形芯艾里光纤 | 第69-71页 |
3.6 艾里光纤光源输入 | 第71-7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4章 贝塞尔波场光纤 | 第75-108页 |
4.1 引言 | 第75页 |
4.2 贝塞尔光束 | 第75-80页 |
4.3 贝塞尔波场光纤 | 第80-88页 |
4.3.1 基于环形光场输入 | 第80-85页 |
4.3.2 基于高斯光场输入 | 第85-88页 |
4.4 贝塞尔波场探针 | 第88-106页 |
4.4.1 制备与工作原理 | 第88-93页 |
4.4.2 应用Ⅰ——pN量级力传感器 | 第93-97页 |
4.4.3 应用Ⅱ——粒子发射器 | 第97-10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第5章 涡旋波场光纤 | 第108-141页 |
5.1 引言 | 第108-110页 |
5.2 光纤中的相位涡旋模式 | 第110页 |
5.3 涡旋波场光纤 | 第110-114页 |
5.3.1 涡旋波场光纤的制备 | 第110-112页 |
5.3.2 涡旋光纤的模式耦合 | 第112-114页 |
5.4 单螺旋涡旋光纤 | 第114-120页 |
5.4.1 单螺旋折射率的设计 | 第114-115页 |
5.4.2 拓扑荷数为1的涡旋模式生成 | 第115-118页 |
5.4.3 拓扑荷数为2的涡旋模式生成 | 第118-120页 |
5.5 双螺旋涡旋光纤 | 第120-126页 |
5.5.1 A型双螺旋涡旋光纤 | 第120-123页 |
5.5.2 B型双螺旋涡旋光纤 | 第123-126页 |
5.6 环形芯涡旋光纤 | 第126-134页 |
5.6.1 环形芯单螺旋涡旋光纤 | 第127-131页 |
5.6.2 环形芯双螺旋涡旋光纤 | 第131-134页 |
5.7 涡旋光纤的扩展与应用 | 第134-139页 |
5.7.1 光源输入 | 第134-136页 |
5.7.2 特殊光束的生成 | 第136-139页 |
5.7.3 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第139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139-141页 |
结论 | 第141-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5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56-158页 |
致谢 | 第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