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传统民居灰空间形态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1 跨学科研究 | 第19-20页 |
1.4.2 文献资料与实际调研相结合 | 第20页 |
1.4.3 归纳分析与图示语言相结合 | 第20页 |
1.4.4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 第20页 |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20-23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徽州传统民居灰空间形态解读 | 第23-42页 |
2.1 研究对象界定 | 第23-29页 |
2.1.1 整体空间形态 | 第23-25页 |
2.1.2 灰空间的形态 | 第25-29页 |
2.2 构成要素 | 第29-36页 |
2.2.1 空间的构成 | 第29-31页 |
2.2.2 比例和尺度 | 第31-33页 |
2.2.3 材质和色彩 | 第33-36页 |
2.3 类型与形制 | 第36-40页 |
2.3.1 功能空间 | 第36-37页 |
2.3.2 交通空间 | 第37页 |
2.3.3 内外衔接 | 第37-40页 |
2.4 空间组合 | 第40-41页 |
2.4.1 序列与节奏 | 第40页 |
2.4.2 穿插与渗透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徽州传统民居灰空间文化解读 | 第42-48页 |
3.1 物质环境因素 | 第42-45页 |
3.1.1 自然环境对灰空间形态的影响 | 第42-44页 |
3.1.2 功能需求对灰空间形态的影响 | 第44-45页 |
3.2 徽州文化因素 | 第45-47页 |
3.2.1 齐家观念促成灰空间协调统一 | 第45页 |
3.2.2 伦理观念制约灰空间等级次序 | 第45-46页 |
3.2.3 祭祖观念决定灰空间布局模式 | 第46-47页 |
3.2.4 礼制观念限定灰空间使用人群 | 第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徽州传统民居灰空间营建理念解析 | 第48-60页 |
4.1 主导整体空间结构 | 第48-50页 |
4.1.1 组织空间结构序列 | 第48-49页 |
4.1.2 协调空间分配构成 | 第49-50页 |
4.2 组织布局规整有序 | 第50-52页 |
4.2.1 平面布局特点 | 第50-52页 |
4.2.2 空间等级划分 | 第52页 |
4.3 注重功能复合多样 | 第52-55页 |
4.3.1 空间属性多样性 | 第53-54页 |
4.3.2 使用功能多样性 | 第54-55页 |
4.4 引导空间流动可变 | 第55-57页 |
4.4.1 流动空间 | 第55-56页 |
4.4.2 围合与渗透 | 第56-57页 |
4.5 空间环境因地制宜 | 第57-59页 |
4.5.1 光线富于变化 | 第57-58页 |
4.5.2 空气富于流通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徽州传统民居灰空间的现代应用 | 第60-79页 |
5.1 总体应用原则 | 第60-62页 |
5.1.1 满足现代空间设计“人性化”原则 | 第60-61页 |
5.1.2 传承徽州传统建筑文化原则 | 第61-62页 |
5.2 营建理念延续 | 第62-65页 |
5.2.1 公共建筑中的延续 | 第62-63页 |
5.2.2 住宅建筑中的延续 | 第63-65页 |
5.3 营建手法延伸 | 第65-70页 |
5.3.1 引导整体性的空间关系 | 第65-67页 |
5.3.2 引导多元化的空间设计 | 第67-68页 |
5.3.3 引导可持续的建筑技术 | 第68-70页 |
5.4 安徽省博物馆新馆灰空间分析 | 第70-77页 |
5.4.1 入口灰空间 | 第70-72页 |
5.4.2 廊道灰空间 | 第72-74页 |
5.4.3 中庭灰空间 | 第74-75页 |
5.4.4 展厅灰空间 | 第75-77页 |
5.4.5 细部灰空间 | 第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9-81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79-80页 |
6.2 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附录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