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过渡金属掺杂铈基载体的性质及其负载铜催化剂的CO还原NO性能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7页
    1.1 引言第10页
    1.2 NO_x和CO的来源及危害第10-11页
    1.3 NO_x的消除方法第11-14页
        1.3.1 NO直接分解第11-12页
        1.3.2 H_2,NH_3还原NO第12页
        1.3.3 H_2、NH_3和C_xH_y的SCR消除NO第12-13页
        1.3.4 CO还原NO反应第13-14页
    1.4 CO还原NO反应机理第14-15页
    1.5 CeO_2的结构性质及其在CO还原NO中的应用第15-17页
    1.6 铜基催化剂在CO还原NO中的研究第17-19页
    1.7 论文设计思路,研究内容和创新点第19-20页
    1.8 参考文献第20-27页
第二章 不同金属阳离子掺杂对Ce_(20)M_1O_x(M=Zr,Cr,Mn,Fe,Co,Sn)复合氧化物在CO还原NO反应上的物化性质和催化性能的比较研究第27-51页
    2.1 前言第27-28页
    2.2 实验部分第28-30页
        2.2.1 催化剂制备第28-29页
        2.2.2 催化剂表征第29-30页
        2.2.3 催化剂活性评价第30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0-46页
        2.3.1 质构表征(N_2-physisorption)第30-31页
        2.3.2 结构表征(XRD,LRS和UV-vis DRS)第31-34页
        2.3.3 体相和表面组成(ICP-AES和XPS)第34-37页
        2.3.4 氧化还原行为和脱附研究(H_2-TPR和O_2-TPD)第37-39页
        2.3.5 催化活性第39-41页
        2.3.6 物化性质和催化性能之间可能的关系以及不同变价金属阳离子之间的影响比较第41页
        2.3.7 CO和NO与部分催化剂作用的原位红外结果第41-44页
        2.3.8 CO还原NO可能的反应机理第44-46页
    2.4 小结第46页
    2.5 参考文献第46-51页
第三章 不同金属阳离子掺杂对Cu/Ce_(20)M_1O_x(M=Zr,Cr,Mn,Fe,Co,Sn)催化剂的还原、吸附和CO还原NO性能的比较研究第51-81页
    3.1 前言第51-52页
    3.2 实验部分第52-53页
        3.2.1 催化剂制备第52-53页
        3.2.2 催化剂表征第53页
        3.2.3 催化剂活性评价第53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3-75页
        3.3.1 催化活性第53-55页
        3.3.2 质构表征(N_2-physisorption)第55-57页
        3.3.3 结构表征(XRD,LRS和UV-vis DRS)第57-60页
        3.3.4 体相和表面组成(ICP-AES和XPS)第60-63页
        3.3.5 氧化还原行为和脱附研究(H_2-TPR和O_2-TPD)第63-65页
        3.3.6 金属阳离子掺杂和催化性能之间可能的关系以及不同变价金属阳离子之间的影响比较第65-67页
        3.3.7 CO和NO与部分催化剂作用的原位红外结果第67-73页
        3.3.8 CO还原NO可能的反应机理第73-75页
    3.4 小结第75页
    3.5 参考文献第75-81页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第81-83页
致谢第83-8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工作第84-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双核铜和铁金属配合物的水氧化催化性质研究
下一篇:氮化钨(钼)在碳载体上的限域生长及其电催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