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土壤地理、土壤调查论文--中国土壤地理、土壤调查论文

耕地质量监测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以汉南区为例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1 绪论第10-16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第11-14页
        1.2.1 耕地质量内涵及概念第11-12页
        1.2.2 耕地质量监测布点第12-13页
        1.2.3 评价方法第13-14页
    1.3 研究目的、目标和技术路线第14-16页
        1.3.1 研究目的第14页
        1.3.2 研究内容第14-15页
        1.3.3 技术路线第15-16页
2 研究理论与方法第16-23页
    2.1 土地肥力理论第16页
    2.2 土地区位理论第16页
    2.3 统计分析理论第16-17页
    2.4 土地可持续发展理论第17页
    2.5 土地生产力理论第17页
    2.6 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第17-18页
    2.7 层次分析法(AHP)第18-21页
    2.8 信息熵权法第21-22页
    2.9 面积代表性指数模型第22-23页
3 研究区概况第23-25页
    3.1 地理位置第23页
    3.2 自然条件第23页
    3.3 土地利用现状第23-24页
    3.4 县域耕地质量状况第24-25页
4 监测控制区划定方法确定第25-37页
    4.1 监测控制区划定原则第25-26页
    4.2 监测控制区划分方法第26-27页
        4.2.1 聚类分析法第26页
        4.2.2 分等因素组合法第26-27页
        4.2.3 方法比较第27页
    4.3 “等别-限制性因素”方法第27-29页
        4.3.1 确定基本参数第27-28页
        4.3.2 确定方法公式第28-29页
    4.4 监测控制区划分与布点第29-37页
        4.4.1 划分监测控制区第29-32页
        4.4.2 监测样点布设第32-34页
        4.4.3 监测样点代表性检验第34-37页
5 耕地质量监测评价体系设计第37-53页
    5.1 PSR模型的特点第37页
    5.2 监测指标选取第37-41页
    5.3 监测指标值无量纲化第41-43页
        5.3.1 正向指标第41页
        5.3.2 区间型指标第41-42页
        5.3.3 定性指标第42-43页
    5.4 构建监测指标权重第43页
    5.5 综合评价结果第43-53页
        5.5.1 数据来源第43-44页
        5.5.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评价第44-47页
        5.5.3 基于熵权法的综合评价第47-49页
        5.5.4 基于AHP-熵权法的综合评价第49-50页
        5.5.5 评价结果对比分析第50-53页
6 结论与展望第53-55页
    6.1 研究结论第53-54页
    6.2 展望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61页
致谢第61-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植物灰霉病菌致病力分化及菌株JXstr36中真菌病毒的研究
下一篇:秸秆与秸秆炭对土壤碳库及养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