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缩写词表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7页 |
1.1 玉米灰斑病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1.1.1 玉米灰斑病的危害与分布情况 | 第11页 |
1.1.2 玉米灰斑病的病原菌 | 第11-12页 |
1.1.3 玉米灰斑病的病害循环和症状 | 第12-14页 |
1.1.4 玉米灰斑病的接种方法 | 第14页 |
1.1.5 玉米灰斑病的鉴定方法 | 第14页 |
1.1.6 玉米灰斑病的抗源鉴定 | 第14-15页 |
1.1.7 玉米灰斑病的抗性遗传研究 | 第15页 |
1.1.8 玉米灰斑病的防治 | 第15-16页 |
1.2 植物抗病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1.2.1 植物抗病基因(R)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2.2 植物数量抗性位点(QRL)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2.3 植物抗病基因在生产上的应用 | 第18-19页 |
1.3 植物抗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 第19-24页 |
1.3.1 植物天然免疫反应 | 第19-20页 |
1.3.2 系统获得性抗性 | 第20-22页 |
1.3.3 小RNA调控的免疫反应 | 第22-23页 |
1.3.4 植物与病原菌的互作假说 | 第23-24页 |
1.4 QTL的定位方法 | 第24-25页 |
1.4.1 连锁分析 | 第24-25页 |
1.4.2 关联分析 | 第25页 |
1.5 玉米基因组研究 | 第25-26页 |
1.6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6-27页 |
第二章 抗灰斑病主效QTL-qRgls2精细定位及效应值分析 | 第27-44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7-34页 |
2.1.1 技术路线 | 第27页 |
2.1.2 供试玉米材料 | 第27-28页 |
2.1.3 病原菌的鉴定及接种 | 第28-29页 |
2.1.4 性状调查 | 第29页 |
2.1.5 基因型测定 | 第29-33页 |
2.1.6 高密度分子标记开发 | 第33页 |
2.1.7 精细定位的统计分析方法 | 第33页 |
2.1.8 QTL-qRgls2的效应值分析 | 第33-34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4-42页 |
2.2.1 病原菌的鉴定 | 第34-35页 |
2.2.2 表型分析 | 第35-37页 |
2.2.3 在主效QTL-qRgls2的置信区间内开发高密度的分子标记 | 第37-39页 |
2.2.4 精细定位QTL-qRls2 | 第39-41页 |
2.2.5 qRgls2的遗传效应验证 | 第41-42页 |
2.3 讨论 | 第42-44页 |
第三章 基于B73的qRgls2置信区间内基因组结构分析及基因预测 | 第44-49页 |
3.1 基因组结构分析及基因预测方法 | 第44页 |
3.2 qRgls2区域的基因预测和序列分析 | 第44-48页 |
3.3 讨论 | 第48-49页 |
第四章 玉米抗灰斑病关联分析 | 第49-55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0页 |
4.1.1 关联群体材料 | 第49页 |
4.1.2 表型和基因型测定 | 第49-50页 |
4.1.3 SNP信息获取方法 | 第50页 |
4.1.4 关联分析方法 | 第50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0-54页 |
4.2.1 关联群体表型分析 | 第50-51页 |
4.2.2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第51-54页 |
4.3 讨论 | 第54-55页 |
第五章 转录组分析 | 第55-68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5-56页 |
5.1.1 实验设计与材料 | 第55页 |
5.1.2 总RNA提取和测序 | 第55页 |
5.1.3 数据分析流程与方法 | 第55-56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56-67页 |
5.2.1 序列比对和数据质量评估 | 第56-59页 |
5.2.2 qRgls2区间内的基因表达谱分析 | 第59页 |
5.2.3 差异表达模式分析 | 第59-61页 |
5.2.4 DEG的GO富集分析 | 第61-63页 |
5.2.5 Pathway富集分析 | 第63-67页 |
5.3 讨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附录1 | 第78-87页 |
附录2 | 第87-93页 |
个人简历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