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风景名胜区五龙宫景区风景特质识别研究
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页 |
1.2 选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国外风景特质识别研究 | 第13-15页 |
1.2.2 国内风景特质识别研究 | 第15-16页 |
1.2.3 研究评述 | 第16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1 文献研究法 | 第16页 |
1.3.2 田野调查法 | 第16-17页 |
1.3.3 系统综合分析法 | 第17页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7-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2 风景特质的认知及风景特质图编制方法 | 第18-37页 |
2.1 风景特质的认知 | 第18-20页 |
2.1.1 风景特质的内涵 | 第18-19页 |
2.1.2 编制风景特质图的重要性 | 第19-20页 |
2.2 风景特质识别方法研究 | 第20-28页 |
2.2.1 风景特质识别作业流程 | 第20-22页 |
2.2.2 风景特质识别实践 | 第22-28页 |
2.2.3 英国风景特质识别的局限 | 第28页 |
2.3 地脉与文脉思维下的风景特质识别 | 第28-37页 |
2.3.1 地脉的内涵 | 第28页 |
2.3.2 文脉的内涵 | 第28-29页 |
2.3.3 地脉与文脉的关联 | 第29页 |
2.3.4 风景特质图编制的理论依据 | 第29-33页 |
2.3.5 风景特质识别的指导原则 | 第33-34页 |
2.3.6 地脉、文脉导向下的风景特质图编制流程 | 第34-37页 |
2.4 小结 | 第37页 |
3 五龙宫景区风景特质识别 | 第37-85页 |
3.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37-38页 |
3.2 五龙宫景区现状 | 第38-48页 |
3.2.1 山水 | 第38-40页 |
3.2.2 植被 | 第40-42页 |
3.2.3 建筑 | 第42-48页 |
3.3 五龙宫风景特质体识别研究 | 第48-85页 |
3.3.1 栅格单元识别法 | 第48-61页 |
3.3.2 地块单元识别法 | 第61-71页 |
3.3.3 山水格局单元识别法 | 第71-85页 |
3.4 小结 | 第85页 |
4 五龙宫景区风景特质图比较 | 第85-87页 |
4.1 准确性 | 第85-86页 |
4.2 辨识性 | 第86页 |
4.3 信息量 | 第86-87页 |
4.4 小结 | 第87页 |
5 结语 | 第87-89页 |
5.1 研究成果 | 第87页 |
5.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致谢 | 第92-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