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15页 |
1.2 高光谱遥感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2.1 高光谱遥感的特点 | 第15-16页 |
1.2.2 高光谱遥感监测植被的基本原理 | 第16-17页 |
1.3 高光谱遥感在农业中的应用进展 | 第17-18页 |
1.4 高光谱遥感对作物参数的反演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1.4.1 作物含水量的高光谱遥感监测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4.2 作物叶绿素含量的高光谱遥感监测研究进展 | 第20页 |
1.4.3 作物叶面积指数的高光谱遥感监测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4.4 作物株高和产量的高光谱遥感监测 | 第21-22页 |
1.5 有待解决的问题 | 第22-23页 |
1.6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1.6.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24页 |
1.6.3 论文结构 | 第24-26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试验设计 | 第26-34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6页 |
2.2 试验区基本概况 | 第26-27页 |
2.3 试验方案设计 | 第27-31页 |
2.3.1 供试作物实验设计 | 第27-28页 |
2.3.2 水分胁迫设计 | 第28-29页 |
2.3.3 作物生理生态参数选择 | 第29-31页 |
2.4 地物光谱数据分析 | 第31-34页 |
2.4.1 光谱植被指数 | 第31-32页 |
2.4.2 导数技术及“红边”参数 | 第32页 |
2.4.3 统计分析 | 第32-33页 |
2.4.4 回归分析与建模 | 第33-34页 |
第三章 不同水分胁迫下作物生理参数和高光谱反射率响应特征. | 第34-5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6页 |
3.1.1 试验设计 | 第34页 |
3.1.2 高光谱数据测量 | 第34-35页 |
3.1.2.1 光谱测量仪器 | 第34-35页 |
3.1.2.2 光谱测量方法 | 第35页 |
3.1.2.3 光谱测量规范 | 第35页 |
3.1.3 作物生理参数测量 | 第35-36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7页 |
3.2.1 不同水分胁迫下春小麦生理参数响应过程特征 | 第36-45页 |
3.2.1.1 不同水分胁迫下春小麦含水量变化 | 第36-37页 |
3.2.1.2 不同水分胁迫下春小麦叶水势变化 | 第37-38页 |
3.2.1.3 不同水分胁迫的土壤水势变化 | 第38页 |
3.2.1.4 不同水分胁迫的土壤湿度变化 | 第38-39页 |
3.2.1.5 土壤湿度与土壤水势、冠层含水量的关系 | 第39-41页 |
3.2.1.6 不同水分胁迫下春小麦冠层温度变化 | 第41-42页 |
3.2.1.7 不同水分胁迫下春小麦叶绿素含量变化 | 第42-43页 |
3.2.1.8 不同水分胁迫下春小麦LAI变化 | 第43-44页 |
3.2.1.9 不同水分胁迫下春小麦株高的变化 | 第44-45页 |
3.2.1.10 不同水分胁迫下春小麦产量的变化 | 第45页 |
3.2.2 春小麦冠层光谱对不同水分胁迫的响应 | 第45-47页 |
3.2.2.1 不同水分胁迫春小麦的冠层光谱特征 | 第45-46页 |
3.2.2.2 不同水分胁迫春小麦红边光谱特征 | 第46-4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7-50页 |
第四章 基于高光谱的半干旱区作物水分胁迫与含水量监测 | 第50-62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3页 |
4.1.1 冠层光谱测定 | 第51页 |
4.1.2 作物与土壤各项水分指标的测定 | 第51-52页 |
4.1.2.1 作物含水量测定 | 第51页 |
4.1.2.2 土壤湿度测定 | 第51-52页 |
4.1.2.3 水势测定 | 第52页 |
4.1.3 本研究选择的反演作物水分特征参数的光谱指数 | 第52-53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3-61页 |
4.2.1 春小麦冠层原始光谱与水分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53页 |
4.2.2 水分胁迫下春小麦光谱指数与冠层含水量的关系 | 第53-58页 |
4.2.2.1 冠层光谱植被指数与冠层含水量在不同年份试验的关系 | 第53-55页 |
4.2.2.2 对水分胁迫监测指数的检验 | 第55-57页 |
4.2.2.3 冠层光谱植被指数与冠层含水量在春小麦不同生育期的关系. | 第57-58页 |
4.2.3 春小麦冠层含水量光谱估算模型 | 第58页 |
4.2.4 春小麦冠层含水量光谱估算模型的检验 | 第58-61页 |
4.3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61-62页 |
第五章 基于高光谱的半干旱区作物叶绿素含量监测模型 | 第62-83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62-65页 |
5.1.1 光谱观测 | 第62-63页 |
5.1.2 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63页 |
5.1.3 光谱指数的选择 | 第63-65页 |
5.2 结果分析 | 第65-81页 |
5.2.1 不同叶绿素含量的光谱特征 | 第65-66页 |
5.2.1.1 不同叶绿素含量春小麦的原始光谱特征 | 第65页 |
5.2.1.2 不同叶绿含量春小麦的红边特征 | 第65-66页 |
5.2.2 春小麦叶绿素含量SPAD值与冠层原始光谱、导数光谱的相关性 | 第66-70页 |
5.2.3 春小麦叶绿素SPAD值与光谱植被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 第70-76页 |
5.2.4 春小麦冠层叶绿素含量估算的光谱指数评估 | 第76-77页 |
5.2.5 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农业区春小麦叶绿素含量的估算模型 | 第77-79页 |
5.2.6 春小麦叶绿素含量估算模型的检验 | 第79-8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1页 |
5.4 讨论 | 第81-83页 |
第六章 基于高光谱的半干旱区作物叶面积指数估算研究 | 第83-100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83-86页 |
6.1.1 试验设计 | 第83页 |
6.1.2 光谱测定 | 第83页 |
6.1.3 春小麦LAI的测定 | 第83-84页 |
6.1.4 光谱指数的选择 | 第84-86页 |
6.2 结果分析 | 第86-99页 |
6.2.1 不同LAI春小麦冠层光谱特征 | 第86-87页 |
6.2.1.1 不同LAI春小麦的冠层原始光谱特征 | 第86页 |
6.2.1.2 不同LAI春小麦的红边特征 | 第86-87页 |
6.2.2 春小麦LAI与冠层原始光谱、一阶导数光谱的相关性 | 第87-90页 |
6.2.3 春小麦LAI与光谱植被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 第90-93页 |
6.2.4 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农业区春小麦LAI估算的光谱指数评估 | 第93-95页 |
6.2.5 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农业区春小麦LAI的估算模型 | 第95页 |
6.2.6 基于高光谱春小麦LAI估算模型的检验 | 第95-99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第七章 基于高光谱的半干旱区作物株高监测研究 | 第100-110页 |
7.1 试验方法与数据分析 | 第100-101页 |
7.1.1 光谱观测 | 第100页 |
7.1.2 株高测定 | 第100页 |
7.1.3 光谱指数选择与数据分析 | 第100-101页 |
7.2 结果与分析 | 第101-109页 |
7.2.1 春小麦株高与冠层原始光谱、一阶导数光谱的相关性 | 第101页 |
7.2.2 春小麦株高与光谱植被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 第101-106页 |
7.2.3 春小麦株高的高光谱估算模型 | 第106页 |
7.2.4 基于高光谱的春小麦株高估算模型检验 | 第106-109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八章 基于高光谱的半干旱区春小麦产量估算研究 | 第110-119页 |
8.1 材料与方法 | 第110-111页 |
8.1.1 光谱观测 | 第110页 |
8.1.2 产量测定 | 第110-111页 |
8.1.3 光谱指数选择与数据分析 | 第111页 |
8.2 结果与分析 | 第111-118页 |
8.2.1 春小麦产量与高光谱反射率的相关性 | 第111-113页 |
8.2.2 春小麦产量与光谱植被指数的关系 | 第113-114页 |
8.2.3 春小麦产量高光谱估算模型 | 第114-116页 |
8.2.3.1 单时相光谱估产模型 | 第114-115页 |
8.2.3.2 多时相光谱估产模型 | 第115-116页 |
8.2.4 春小麦估产模型的检验 | 第116-118页 |
8.3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9-124页 |
9.1 主要结论 | 第119-122页 |
9.1.1 不同水分胁迫条件下春小麦生理参数与冠层光谱反射率响应特征 | 第119-120页 |
9.1.2 基于高光谱数据监测作物水分胁迫与冠层含水量 | 第120页 |
9.1.3 基于高光谱数据监测叶绿素含量 | 第120-121页 |
9.1.4 基于高光谱数据监测叶面积指数 | 第121页 |
9.1.5 基于高光谱数据监测株高 | 第121-122页 |
9.1.6 基于高光谱数据进行春小麦产量估算 | 第122页 |
9.2 本文特色与创新点 | 第122页 |
9.3 不足与展望 | 第122-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30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30-132页 |
致谢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