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创新点 | 第5-6页 |
目录 | 第6-9页 |
图索引 | 第9-12页 |
表索引 | 第12-13页 |
摘要 | 第13-15页 |
Abstract | 第15-16页 |
1 绪论 | 第17-2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7-2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1.2.1 SOLAP立方体模型 | 第20-21页 |
1.2.2 地图代数计算方法 | 第21-22页 |
1.2.3 高性能遥感信息处理 | 第22-23页 |
1.2.4 基于云计算的OLAP查询 | 第23-24页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24-25页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5-28页 |
2 SOLAP与遥感大数据处理 | 第28-58页 |
2.1 SOLAP概述 | 第28-40页 |
2.1.1 SOLAP多维模型及其定义 | 第28-33页 |
2.1.2 SOLAP多维查询分析 | 第33-35页 |
2.1.3 SOLAP存储及其系统结构 | 第35-38页 |
2.1.4 SOLAP与传统GIS的区别 | 第38-40页 |
2.2 数据密集型云计算关键技术 | 第40-46页 |
2.2.1 Map-Reduce计算模式 | 第41-43页 |
2.2.2 BigTable存储机制 | 第43-45页 |
2.2.3 DIC技术与传统HPC区别 | 第45-46页 |
2.3 基于DIC的遥感大数据处理 | 第46-54页 |
2.3.1 遥感数据并行处理 | 第46-48页 |
2.3.2 基于Map-Reduce的遥感数据并行处理 | 第48-52页 |
2.3.3 基于BigTable的遥感数据存储模式 | 第52-54页 |
2.4 云环境下遥感信息SOLAP体系结构的总体思路 | 第54-5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3 分布式的遥感信息SOLAP立方体模型 | 第58-89页 |
3.1 遥感信息SOLAP立方体逻辑模型 | 第58-72页 |
3.1.1 格网化空间数据模型 | 第58-64页 |
3.1.2 TileCube逻辑模型:概念与定义 | 第64-72页 |
3.2 TileCube度量的多维聚集方法 | 第72-81页 |
3.2.1 多维地图代数方法 | 第72-76页 |
3.2.2 维层次间聚集 | 第76-80页 |
3.2.3 立方体间聚集 | 第80-81页 |
3.3 基于BigTable的TileCube可扩展物理存储 | 第81-88页 |
3.3.1 多维事实表存储机制 | 第81-85页 |
3.3.2 方体查询与映射机制 | 第85-8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4 基于Map-Reduce的TileCube高性能聚集计算方法 | 第89-123页 |
4.1 基于Map-Reduce的Tile立方体格网化(Gridding)方法 | 第89-98页 |
4.1.1 Tile立方体格网化基本方法 | 第89-93页 |
4.1.2 实时数据流条件下立方体格网化优化机制 | 第93-98页 |
4.2 基于Map-Reduce的SOLAP多维聚集计算 | 第98-113页 |
4.2.1 基于Map-Reduce的并行多维地图代数方法 | 第99-109页 |
4.2.2 SOLAP执行引擎的高效运行机制 | 第109-113页 |
4.3 实验与性能分析 | 第113-122页 |
4.3.1 Tile立方体的格网化性能分析 | 第113-118页 |
4.3.2 并行多维地图代数的性能测试 | 第118-12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22-123页 |
5 旱情监测中TileCube的应用及原型实验 | 第123-147页 |
5.1 遥感旱情监测与分析概述 | 第123-126页 |
5.2 面向旱情主题的Tile-Cube系统结构设计 | 第126-129页 |
5.2.1 系统逻辑框架 | 第126-128页 |
5.2.2 实验运行环境与系统部署 | 第128-129页 |
5.3 遥感旱情中TileCube应用实例 | 第129-139页 |
5.3.1 遥感旱情时空聚集模型及应用实例 | 第129-134页 |
5.3.2 交互式旱情多维分析应用实例 | 第134-139页 |
5.4 遥感旱情中TileCube应用性能测试与分析 | 第139-146页 |
5.4.1 旱情时空聚集性能测试 | 第139-142页 |
5.4.2 联合多维多度量的地理查询性能测试 | 第142-143页 |
5.4.3 多用户交互式分析的并发性能测试 | 第143-144页 |
5.4.4 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第144-14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46-147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147-151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147-148页 |
6.2 论文特色及创新 | 第148-149页 |
6.3 全文展望 | 第149-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58页 |
博士期间研究成果和科研项目 | 第158-159页 |
致谢 | 第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