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一种多层平板单元组合沉淀池中试及其优化途径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5页
1 绪论第9-21页
    1.1 高浓度活性污泥法简介第9-10页
        1.1.1 高浓度活性污泥法概述第9页
        1.1.2 高浓度活性污泥法的实现途径第9-10页
    1.2 沉淀池的研究现状第10-17页
        1.2.1 沉淀池临界沉速与表面负荷的关系第10-11页
        1.2.2 沉淀构筑物的发展历程第11页
        1.2.3 各类新型沉淀池专利技术研究现状第11-15页
        1.2.4 国内外沉淀池数值模拟研究现状第15-17页
    1.3 实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7-18页
    1.4 实验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8-21页
        1.4.1 实验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8-19页
        1.4.2 实验研究的技术路线第19-21页
2 中试设备简介及中试试验方案第21-35页
    2.1 多层平板单元组合沉淀池技术第21-24页
        2.1.1 技术内容第21-24页
        2.1.2 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第24页
    2.2 中试设备主要单元的设计第24-29页
        2.2.1 混合池第24-25页
        2.2.2 沉淀池第25页
        2.2.3 出水池第25-26页
        2.2.4 多层平板单元第26-27页
        2.2.5 控制和计量第27页
        2.2.6 管道第27页
        2.2.7 中试装置设计参数和设备汇总第27-29页
    2.3 中试设备图示第29-31页
    2.4 中试试验方案第31-35页
        2.4.1 中试流程第31-32页
        2.4.2 额定参数及调节范围第32页
        2.4.3 试验方法第32-35页
3 中试设备长期运行效能研究第35-55页
    3.1 相关数据记录与分析第35-45页
        3.1.1 MLSS第35-36页
        3.1.2 MLVSS第36-37页
        3.1.3 SV30第37-38页
        3.1.4 SVI第38-39页
        3.1.5 临界进水流量第39-40页
        3.1.6 临界表面水力负荷第40-41页
        3.1.7 污泥回流量第41-42页
        3.1.8 污泥回流比第42-43页
        3.1.9 水温第43-44页
        3.1.10 混合池溶解氧第44-45页
    3.2 中试试验的结果与研究分析第45-52页
        3.2.1 沉淀池进口污泥浓度与临界表面水力负荷第45-47页
        3.2.2 沉淀池有无多层平板单元效果比较分析研究第47-50页
        3.2.3 污泥回流比对设备效果的影响分析研究第50-51页
        3.2.4 多层平板单元刮泥机转速对设备效果的影响分析研究第51-52页
    3.3 本章小结第52-55页
4 中试装置沉淀池FLUENT软件模拟研究第55-79页
    4.1 计算流体力学基础第55-60页
        4.1.1 计算流体力学的控制方程和求解第55-56页
        4.1.2 湍流与固液两相流模型第56-59页
        4.1.3 模型算法第59-60页
    4.2 模型建立与参数确定第60-64页
        4.2.1 模型建立第60-62页
        4.2.2 边界条件的确定第62页
        4.2.3 计算工况的确定第62-64页
    4.3 模型稳态模拟结果与分析第64-68页
        4.3.1 流场分析第64-66页
        4.3.2 污泥浓度场分析第66-68页
    4.4 模型可优化改进影响因素分析第68-76页
        4.4.1 模型在不同平板数目下沉淀结果的对比研究第68-71页
        4.4.2 模型在高低两种污泥浓度下沉淀池效果的对比研究第71-73页
        4.4.3 增加模型池长沉淀效果的影响影响研究第73-76页
    4.5 本章小结第76-79页
5 结论与建议第79-81页
    5.1 结论第79-80页
    5.2 建议第80-81页
致谢第81-83页
参考文献第83-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污水处理厂旋流沉砂系统除砂性能保障技术研究
下一篇:园林废弃物生物炭对氮磷的吸附特性及其对土壤氮磷的淋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