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0-18页 |
1.1 哈维氏弧菌的简介 | 第10-11页 |
1.1.1 哈维氏弧菌的生物学特征 | 第10页 |
1.1.2 哈维氏弧菌的致病性 | 第10-11页 |
1.2 抗生素的的分类及应用 | 第11-12页 |
1.3 哈维氏弧菌的耐药现状 | 第12页 |
1.4 细菌耐药性的遗传机制 | 第12-13页 |
1.4.1 染色体介导的耐药 | 第12页 |
1.4.2 获得性耐药 | 第12-13页 |
1.5 质粒DNA分析法 | 第13-14页 |
1.6 质粒的消除研究 | 第14-15页 |
1.6.1 化学试剂 | 第14页 |
1.6.2 抗生素 | 第14页 |
1.6.3 中草药 | 第14-15页 |
1.7 耐药基因研究 | 第15-17页 |
1.7.1 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 | 第15页 |
1.7.2 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 | 第15-16页 |
1.7.3 氟喹诺酮类耐药基因 | 第16页 |
1.7.4 磺胺类耐药基因研究 | 第16-17页 |
1.8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2 华南沿海哈维氏弧菌的耐药性研究 | 第18-31页 |
2.1 材料 | 第18-20页 |
2.1.1 菌株 | 第18页 |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18页 |
2.1.3 试剂 | 第18-20页 |
2.2 方法 | 第20页 |
2.2.1 菌株的药敏测定 | 第20页 |
2.2.2 基于耐药谱的哈维氏弧菌分型 | 第20页 |
2.3 结果 | 第20-28页 |
2.3.1 药敏检测 | 第20-25页 |
2.3.2 基于耐药谱的哈维氏弧菌分型 | 第25-28页 |
2.4 讨论 | 第28-31页 |
2.4.1 哈维氏弧菌的耐药情况 | 第28页 |
2.4.2 哈维弧菌耐药性与时空来源的相关性分析 | 第28-29页 |
2.4.3 哈维氏弧菌耐药谱的聚类分析 | 第29-31页 |
3 哈维氏弧菌的质粒多样性 | 第31-56页 |
3.1 材料 | 第31-32页 |
3.1.1 菌株 | 第31页 |
3.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1页 |
3.1.3 试剂 | 第31-32页 |
3.2 方法 | 第32-37页 |
3.2.1 哈维氏弧菌的质粒图谱 | 第32-33页 |
3.2.2 哈维氏弧菌的质粒酶切图谱 | 第33页 |
3.2.3 质粒DNA片段大小的测定 | 第33页 |
3.2.4 基于质粒谱型的哈维氏弧菌分型 | 第33页 |
3.2.5 质粒消除 | 第33-34页 |
3.2.6 耐药基因的检测 | 第34-36页 |
3.2.7 哈维氏弧菌GDH11385菌株的质粒序列测定及分析 | 第36-37页 |
3.3 结果 | 第37-51页 |
3.3.1 质粒图谱与质粒DNA片段大小 | 第37-39页 |
3.3.2 质粒酶切图谱与DNA片段大小 | 第39-41页 |
3.3.3 基于质粒谱型的哈维氏弧菌分型 | 第41-43页 |
3.3.4 质粒消除 | 第43-44页 |
3.3.5 质粒消除后耐药谱的变化 | 第44-45页 |
3.3.6 耐药基因检测 | 第45-49页 |
3.3.7 哈维氏弧菌GDH11385菌株的质粒序列测定及分析 | 第49-51页 |
3.4 讨论 | 第51-56页 |
3.4.1 质粒指纹图谱的分析 | 第51-52页 |
3.4.2 哈维氏弧菌质粒图谱的聚类分析 | 第52页 |
3.4.3 质粒消除研究 | 第52-53页 |
3.4.4 耐药基因的检测 | 第53-54页 |
3.4.5 哈氏弧菌GDH11385菌株的质粒序列测定及分析 | 第54页 |
3.4.6 耐药性与质粒图谱的相关性分析 | 第54-56页 |
4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6页 |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