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碳税制度及预期经济影响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第8-10页 |
1.2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 第10-11页 |
1.3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第11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2 碳税的经济学分析 | 第16-20页 |
2.1 碳税及相关概念 | 第16-17页 |
2.2 碳税的相关理论依据 | 第17-18页 |
2.2.1 外部性理论 | 第17页 |
2.2.2 庇古思想 | 第17页 |
2.2.3 公共产品理论 | 第17页 |
2.2.4 污染者付费理论 | 第17-18页 |
2.2.5 双重红利理论 | 第18页 |
2.3 碳税与排污交易权的比较 | 第18-19页 |
2.4 碳税对我国经济总体影响 | 第19-20页 |
3 我国的绿色环境政策 | 第20-23页 |
3.1 我国环境政策概览 | 第20页 |
3.2 我国的碳排放交易体系 | 第20-21页 |
3.3 我国的绿色税收体系 | 第21-23页 |
4 碳税的国际实践与经验借鉴 | 第23-31页 |
4.1 碳税的国际实践 | 第23-29页 |
4.1.1 碳税的地位及开征效果比较 | 第23-24页 |
4.1.2 碳税的表现形式 | 第24页 |
4.1.3 碳税的征税对象 | 第24-26页 |
4.1.4 碳税的计税依据及税率设置 | 第26-27页 |
4.1.5 碳税的纳税环节及纳税人 | 第27-28页 |
4.1.6 碳税的收入使用状况 | 第28-29页 |
4.2 国际经验借鉴 | 第29-31页 |
4.2.1 结合国情,循序渐进 | 第29-30页 |
4.2.2 差别税率,“优惠”结合,效率征管 | 第30页 |
4.2.3 坚持税收中性原则 | 第30-31页 |
5 我国碳税制度的设计建议 | 第31-39页 |
5.1 税制设计构想 | 第31-36页 |
5.1.1 政策目标 | 第31页 |
5.1.2 设计原则 | 第31-32页 |
5.1.3 税制要素设计 | 第32-36页 |
5.1.3.1 课税对象及范围 | 第32页 |
5.1.3.2 纳税人和纳税环节 | 第32-33页 |
5.1.3.3 计税依据 | 第33-34页 |
5.1.3.4 税率 | 第34-35页 |
5.1.3.5 税收优惠 | 第35页 |
5.1.3.6 税收收入的归属和使用 | 第35-36页 |
5.2 配套措施制定 | 第36-39页 |
5.2.1 积极宣传碳税 | 第36页 |
5.2.2 加快环境税制的整体建设 | 第36-37页 |
5.2.3 加强预算管理 | 第37页 |
5.2.4 加快建立完善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 | 第37页 |
5.2.5 推动建立碳税国际税收协调机制 | 第37-38页 |
5.2.6 适时开征“碳关税” | 第38-39页 |
6 碳税的预期经济影响研究 | 第39-49页 |
6.1 我国的“八大经济区域”划分法 | 第39页 |
6.2 碳税对不同区域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39-44页 |
6.2.1 模型构建 | 第39-40页 |
6.2.2 样本选择 | 第40-41页 |
6.2.3 模型检验 | 第41页 |
6.2.4 参数估计结果 | 第41-42页 |
6.2.5 结果分析 | 第42-44页 |
6.2.5.1 碳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第42页 |
6.2.5.2 碳税的收入分配效应 | 第42-43页 |
6.2.5.3 碳税的能源消费效应 | 第43-44页 |
6.3 碳税的税收负担分析 | 第44-47页 |
6.3.1 碳税对不同区域的税收负担分析 | 第44-45页 |
6.3.2 碳税对不同产业的税收负担分析 | 第45-47页 |
6.4 碳税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 第47-49页 |
结论与不足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