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规划、勘测与设计论文--线路设计论文

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衔接段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5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10-13页
        1.2.1 国外相关研究第10-12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第13页
        1.3.1 研究目标第13页
        1.3.2 主要研究内容第13页
    1.4 本文研究方法和技术线路第13-15页
        1.4.1 研究方法第13页
        1.4.2 技术路线第13-15页
第二章 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衔接的基础理论分析第15-25页
    2.1 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及其衔接线的基础理论第15页
        2.1.1 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的特点第15页
        2.1.2 衔接线的界定第15页
    2.2 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的构造、特性及功能结构分析第15-17页
        2.2.1 构造与特性分析第15-16页
        2.2.2 功能结构分析第16-17页
    2.3 城市的规模与形态对高速公路过境模式的影响第17-22页
        2.3.1 城市的规模及其形态第17-20页
        2.3.2 高速公路常用的过境方式第20-22页
        2.3.3 城市规模、形态对应的高速公路过境模式第22页
    2.4 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衔接线的交通特性及功能第22-24页
        2.4.1 衔接线的交通特性第22-24页
        2.4.2 衔接线的功能第24页
    2.5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三章 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衔接线系统结构研究第25-42页
    3.1 衔接线的分类第25页
    3.2 衔接线通行能力第25-33页
        3.2.1 通行能力的一般确定方法第25-26页
        3.2.2 衔接线通行能力研究第26-28页
        3.2.3 不同服务水平下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第28-33页
    3.3 衔接线数量的确定第33-35页
        3.3.1 影响衔接线数量的因素第33-34页
        3.3.2 衔接线数量确定的一般方法第34页
        3.3.3 基于交通预测的衔接线数量的确定第34-35页
    3.4 衔接线类型的确定第35-36页
    3.5 衔接线节点型式研究第36-41页
        3.5.1 衔接线节点分析第36-37页
        3.5.2 衔接线与高速公路的节点型式第37-39页
        3.5.3 衔接线与城市道路的节点型式第39-41页
    3.6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四章 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衔接线断面及交通标志设计研究第42-51页
    4.1 衔接线的规划设计标准第42页
    4.2 衔接线横断面设计第42-48页
        4.2.1 横断面综合布置原则第43页
        4.2.2 衔接道路横断面的组成要素研究第43-46页
        4.2.3 横断面型式的选择第46-48页
    4.3 衔接线交通标志设置第48-50页
        4.3.1 交通标志功能第48页
        4.3.2 衔接线对标志信息的需求特性第48-49页
        4.3.3 衔接线交通标志设置基本要求第49页
        4.3.4 衔接线交通标志种类第49-50页
        4.3.5 衔接线标志设置方法第50页
    4.4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五章 衔接线综合评价及实例分析第51-69页
    5.1 衔接方案综合评价基本原则第51页
        5.1.1 客观性原则第51页
        5.1.2 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第51页
        5.1.3 综合效益原则第51页
    5.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51-57页
        5.2.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第51-52页
        5.2.2 评价指标选取方法研究第52-53页
        5.2.3 建评价指标体系第53页
        5.2.4 指标分析第53-57页
    5.3 评价方法选取第57-63页
        5.3.1 评价方法选取第57-58页
        5.3.2 基于 AHP 的模糊综合评判法的评判步骤第58-63页
    5.4 实例应用第63-68页
        5.4.1 项目背景第63-65页
        5.4.2 衔接方案综合评价第65-68页
    5.5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结论第69-71页
    主要研究结论第69页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69-71页
参考文献第71-74页
致谢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铝微弧氧化机理研究
下一篇:我国大中城市扩张进程中干线公路纳入城市范围相关问题研究--以西安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