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足迹评价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山西省晋城市为例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1.2.1 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 第13-16页 |
1.2.2 生态足迹研究 | 第16-17页 |
1.2.3 生态城市研究 | 第17-18页 |
1.2.4 研究述评 | 第18-19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2页 |
1.3.1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2 理论基础 | 第22-30页 |
2.1 人地关系理论 | 第22-23页 |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3-24页 |
2.2.1 可持续发展概念 | 第23页 |
2.2.2 可持续发展内涵 | 第23-24页 |
2.3 城市可持续发展 | 第24-25页 |
2.4 产业结构理论 | 第25-27页 |
2.4.1 产业结构的概念 | 第25-26页 |
2.4.2 产业结构提升的影响因素及优化 | 第26-27页 |
2.5 生态足迹理论 | 第27-30页 |
2.5.1 生态足迹概念 | 第27页 |
2.5.2 生态足迹计算方法 | 第27-29页 |
2.5.3 生态足迹应用意义 | 第29-30页 |
3 晋城市可持续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 | 第30-40页 |
3.1 晋城市可持续发展现状 | 第30-34页 |
3.1.1 晋城市概况 | 第30-31页 |
3.1.2 晋城市可持续发展现状 | 第31-33页 |
3.1.3 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 第33-34页 |
3.2 晋城市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34-40页 |
3.2.1 经济发展水平 | 第34-36页 |
3.2.2 煤炭资源消费水平 | 第36-37页 |
3.2.3 科学技术及人才储备 | 第37-39页 |
3.2.4 社会管理制度 | 第39-40页 |
4 基于生态足迹评价的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 第40-53页 |
4.1 生态足迹计算方法 | 第40-41页 |
4.1.1 指标的选取 | 第40-41页 |
4.1.2 计算方法 | 第41页 |
4.2 晋城市生态足迹的计算 | 第41-46页 |
4.2.1 数据来源 | 第41页 |
4.2.2 数据处理和计算 | 第41-46页 |
4.2.3 生态足迹结论 | 第46页 |
4.3 晋城市生态足迹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 第46-50页 |
4.3.1 主成分分析 | 第46-47页 |
4.3.2 生态足迹影响因子相关性分析 | 第47页 |
4.3.3 生态足迹影响因子主成分分析 | 第47-49页 |
4.3.4 晋城市生态足迹预测分析 | 第49-50页 |
4.4 晋城市影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主要问题 | 第50-53页 |
4.4.1 资源环境恶化 | 第50-51页 |
4.4.2 就业压力过大 | 第51-52页 |
4.4.3 经济发展严峻 | 第52-53页 |
5 提升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议 | 第53-61页 |
5.1 缓解生态赤字 | 第53-56页 |
5.1.1 促进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 第53-55页 |
5.1.2 加强环境保护建设,加快美丽晋城建设 | 第55-56页 |
5.2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 | 第56-57页 |
5.3 缓解就业压力 | 第57-58页 |
5.3.1 增加就业岗位 | 第57页 |
5.3.2 提供技能培训 | 第57页 |
5.3.3 鼓励自主创业 | 第57-58页 |
5.3.4 开辟劳务输出通道,增加就业岗位 | 第58页 |
5.4 提高全民素质,增加科技创新能力 | 第58-59页 |
5.4.1 加大宣传力度,深入百姓生活 | 第58页 |
5.4.2 增加科技人员的数量,提高科技创兴能力 | 第58-59页 |
5.4.3 设立专项资金,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 第59页 |
5.4.4 加快研发新技术,促进成果转化 | 第59页 |
5.5 政府加强管理监督,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第59-60页 |
5.5.1 部门间加强配合 | 第59页 |
5.5.2 政府加强监管 | 第59-60页 |
5.5.3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 第60页 |
5.6 扩大对外开放力度 | 第60-6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6.1 结论 | 第61-62页 |
6.2 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