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分子生物学论文--基因工程(遗传工程)论文

人类细胞系中远程增强子—启动子相互作用的识别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4页
    1.1 引言第12-13页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3-21页
        1.2.1 增强子-启动子相互作用简介第13-17页
        1.2.2 ENCODE计划与高通量测序技术第17-19页
        1.2.3 增强子-启动子相互作用的识别第19-21页
    1.3 论文结构安排及创新点第21-24页
        1.3.1 论文组织结构第21-22页
        1.3.2 论文的创新点第22-24页
第二章 研究方法第24-29页
    2.1 随机森林算法第24-26页
    2.2 梯度提升算法第26-27页
    2.3 模型检验方法及性能评价指标第27-29页
第三章 添加分段的调控区域的基因组信号识别远程增强子-启动子相互作用第29-48页
    3.1 引言第29页
    3.2 远程增强子-启动子相互作用数据集第29-31页
    3.3 多类基因组信号的特征提取第31-35页
        3.3.1 转录因子和FAIRE-seq信号第31-32页
        3.3.2 组蛋白修饰,染色体可及性,增强子RNA和核小体位置信号第32-33页
        3.3.3 DNA甲基化和CAGE第33页
        3.3.4 染色质状态第33-34页
        3.3.5 拓扑关联域和关联域边界第34页
        3.3.6 基因表达水平第34-35页
    3.4 整体分类策略下识别远程增强子-启动子相互作用第35-38页
    3.5 不同类调控信号对识别的贡献具有细胞系特异性和调控区域特异性第38-39页
    3.6 每一个细胞系前30个特征的正负集分布差异第39-40页
    3.7 添加分段调控区域的基因组信号特征得到更好的识别结果第40-44页
    3.8 用独立检验方法在新的细胞系中识别远程增强子-启动子相互作用第44-46页
    3.9 与前人算法的比较第46-47页
    3.10 结论第47-48页
第四章 添加DNA结构属性和转录因子结合模体识别远程增强子-启动子相互作用第48-65页
    4.1 引言第48页
    4.2 数据集及特征值的选取第48-51页
        4.2.1 数据集第48页
        4.2.2 基因组信号第48-49页
        4.2.3 DNA结构属性第49-50页
        4.2.4 转录因子结合模体和染色质状态第50-51页
    4.3 组合不同类特征识别远程增强子-启动子相互作用第51-55页
    4.4 DNA结构属性和转录因子结合模体特征对识别的重要贡献第55-56页
    4.5 重要基因组信号特征之间的Pearson关联分析和网络模型分析第56-59页
    4.6 DNA结构特征参数和转录因子结合模体特征在正负集之间的分布差异第59-62页
    4.7 用独立检验的方法在新的细胞系中识别远程互作用第62-63页
    4.8 与前人算法的比较第63-64页
    4.9 结论第64-65页
第五章 多类基因组信号与远端增强子靶基因表达水平的关系第65-71页
    5.1 引言第65页
    5.2 数据库和特征提取第65-66页
    5.3 基因表达水平的预测模型和评价指标第66页
    5.4 多种基因组信号与远端增强子靶基因表达水平的关系第66-69页
    5.5 不同基因组信号特征对远端增强子靶基因表达水平的贡献第69-70页
    5.6 总结第70-71页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第71-74页
    6.1 工作总结第71-73页
    6.2 工作展望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85页
附录第85-103页
致谢第103-10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和完成的论文目录第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采煤沉陷对西部风沙区土壤理化特性和细菌群落的影响
下一篇:DnaM参与维持大肠杆菌基因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