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分枝菌酸 | 第9-12页 |
1.1.1 分枝菌酸合成 | 第10页 |
1.1.2 分枝菌酸研究情况 | 第10-12页 |
1.2 谷氨酸棒杆菌细胞壁 | 第12-13页 |
1.2.1 细胞壁结构 | 第12页 |
1.2.2 细胞壁与氨基酸分泌的关系 | 第12-13页 |
1.3 分枝菌酰转移酶与细胞壁的关系 | 第13-14页 |
1.3.1 M. tuberculosis中分枝菌酰转移酶与细胞壁关系 | 第13页 |
1.3.2 C. glutamicum中分枝菌酰转移酶与细胞壁关系 | 第13-14页 |
1.4 转录组学 | 第14-16页 |
1.4.1 概况 | 第14-15页 |
1.4.2 应用 | 第15-16页 |
1.5 本研究立题依据和意义 | 第16-17页 |
1.6 本研究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8-3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8-22页 |
2.1.1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第18页 |
2.1.2 菌株、质粒及引物 | 第18-20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20-22页 |
2.1.4 主要试剂 | 第22页 |
2.2 分子生物学实验 | 第22-24页 |
2.2.1 基因组DNA及质粒提取 | 第22页 |
2.2.2 PCR反应体系及条件 | 第22-23页 |
2.2.3 质粒和PCR产物的酶切连接 | 第23页 |
2.2.4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质粒转化 | 第23-24页 |
2.3 Cre/loxp系统敲除基因BBD29_RS14045 | 第24-25页 |
2.3.1 构建敲除质粒pYFW-1 | 第24页 |
2.3.2 敲除基因BBD29_RS14045 | 第24-25页 |
2.4 表型实验 | 第25-26页 |
2.4.1 生长曲线测定 | 第25页 |
2.4.2 自凝集率测定 | 第25-26页 |
2.4.3 耐药性测定 | 第26页 |
2.4.4 电转化率测定 | 第26页 |
2.5 谷氨酸棒杆菌分枝菌酸的提取及分析 | 第26-27页 |
2.5.1 分枝菌酸的提取 | 第26-27页 |
2.5.2 薄层色谱分析分枝菌酸 | 第27页 |
2.5.3 ESI/MS分析分枝菌酸 | 第27页 |
2.6 谷氨酸棒杆菌磷脂的提取及分析 | 第27-28页 |
2.6.1 磷脂的提取 | 第27页 |
2.6.2 薄层色谱分析磷脂 | 第27页 |
2.6.3 ESI/MS分析磷脂 | 第27-28页 |
2.7 谷氨酸棒杆菌细胞壁肽聚阿拉伯半乳糖的提取及分析 | 第28页 |
2.7.1 细胞壁肽聚阿拉伯半乳糖的提取 | 第28页 |
2.7.2 离子色谱分析细胞壁肽聚阿拉伯半乳糖 | 第28页 |
2.8 显微镜观察谷氨酸棒杆菌形态 | 第28-29页 |
2.8.1 荧光显微镜观察 | 第28-29页 |
2.8.2 超薄切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 第29页 |
2.9 谷氨酸棒杆菌摇瓶发酵及氨基酸分析 | 第29-30页 |
2.10 谷氨酸棒杆菌的转录组样品制备 | 第30-31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1-63页 |
3.1 WG001的构建 | 第31-32页 |
3.1.1 敲除载体pYFW-1 的构建 | 第31页 |
3.1.2 无痕敲除基因BBD29_RS14045 | 第31-32页 |
3.2 WG001细胞表型的变化 | 第32-36页 |
3.2.1 生长变化 | 第32-33页 |
3.2.2 自凝集率变化 | 第33页 |
3.2.3 耐药性变化 | 第33-34页 |
3.2.4 氨基酸变化 | 第34-35页 |
3.2.5 细胞形态,细胞分裂的变化 | 第35-36页 |
3.2.6 转化率变化 | 第36页 |
3.3 细胞组分的变化 | 第36-42页 |
3.3.1 分枝菌酸变化 | 第36-38页 |
3.3.2 磷脂变化 | 第38-41页 |
3.3.3 肽聚阿拉伯半乳聚糖糖组分的变化 | 第41-42页 |
3.4 转录组 | 第42-55页 |
3.4.1 全局概况 | 第42-43页 |
3.4.2 各细胞组分或代谢途径相关基因转录调控情况 | 第43-54页 |
3.4.3 分枝菌酸缺失的转录影响网络 | 第54-55页 |
3.5 WG001的回补,生长改善实验 | 第55-63页 |
3.5.1 回补株的构建 | 第55-56页 |
3.5.2 回补株的生长,分枝菌酸,磷脂和氨基酸情况 | 第56-58页 |
3.5.3 WG001生长改善实验 | 第58-61页 |
3.5.4 重组株的生长和氨基酸情况 | 第61-63页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主要结论 | 第63-64页 |
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