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结合雨水回收的居住区水体景观设计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5-25页
    1.1 选题背景第15-16页
        1.1.1 生态城市建设背景第15页
        1.1.2 居住区水景设计人工程度高第15-16页
        1.1.3 居住区水资源浪费污染问题第16页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第16-18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21页
        1.3.1 国内研究现状第19-20页
        1.3.2 国外研究现状第20-21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第21-22页
        1.4.1 研究目标第21页
        1.4.2 研究内容第21-22页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第22-25页
        1.5.1 研究方法第22-23页
        1.5.2 研究框架第23-25页
第2章 居住区水景设计相关理论综述第25-37页
    2.1 水景设计的发展第25-28页
        2.1.1 国外水景设计的发展第25-27页
        2.1.2 国内水景设计的发展第27-28页
    2.2 居住区水景类型第28-32页
        2.2.1 模拟自然状态的水景第28-30页
            2.2.1.1 模拟池湖的水景第28-29页
            2.2.1.2 模拟瀑布的水景第29页
            2.2.1.3 模拟泉涌的水景第29-30页
            2.2.1.4 模拟溪流的水景第30页
        2.2.2 其他水景类型第30-32页
            2.2.2.1 泳池水景第30-31页
            2.2.2.2 意向水景第31-32页
    2.3 居住区水景设计方法第32-36页
        2.3.1 布局方式第32-33页
        2.3.2 水景位置第33页
        2.3.3 相关因子第33-34页
            2.3.3.1 植物第33-34页
            2.3.3.2 水岸第34页
            2.3.3.3 堤和桥第34页
        2.3.4 材料选择第34-35页
        2.3.5 水质处理第35-36页
    2.4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3章 居住区雨水管理的常规形态第37-47页
    3.1 雨水管理相关概念第37-39页
        3.1.1 雨水资源化第37页
        3.1.2 雨水回收环节第37-39页
            3.1.2.1 雨水收集第37-38页
            3.1.2.2 雨水传输第38-39页
            3.1.2.3 雨水调蓄第39页
    3.2 居住区雨水管理的主要模式第39-40页
        3.2.1 雨水直接排放第39页
        3.2.2 雨水汇集后排放第39页
        3.2.3 雨水净化后利用第39-40页
        3.2.4 雨水渗透净化一体第40页
    3.3 结合雨水回收的设计原则第40-41页
        3.3.1 因地制宜第40页
        3.3.2 把握尺度第40-41页
        3.3.3 有机统一第41页
        3.3.4 安全要素第41页
        3.3.5 生态可持续发展第41页
    3.4 居住区雨水回收利用的实践案例第41-45页
        3.4.1 法国卡米耶-克洛岱尔第41-42页
        3.4.2 波提耶尔-申内第42-44页
        3.4.3 南京银城东苑第44页
        3.4.4 桂林水印长廊第44-45页
    3.5 本章小结第45-47页
第4章 雨水回收结合居住区水体景观设计方法探讨第47-67页
    4.1 以景观生态系统作为设计的模式第47页
    4.2 设计模式分类及选择第47-51页
        4.2.1 居住区水景布局第47-49页
        4.2.2 雨水利用设施第49-51页
            4.2.2.1 雨水收集第49-50页
            4.2.2.2 雨水传输第50页
            4.2.2.3 雨水调蓄第50-51页
    4.3 雨水作为水体水源的景观途径第51-57页
        4.3.1 建筑屋顶第52-53页
        4.3.2 场地第53-56页
            4.3.2.1 硬质地面回收第53-55页
            4.3.2.2 软质地表收集第55-56页
        4.3.3 水体自身第56页
        4.3.4 居住区雨水回收量案例分析第56-57页
    4.4 水体景观载体结合雨水回收第57-63页
        4.4.1 与土壤的联系第57-58页
        4.4.2 与植物的联系第58-61页
        4.4.3 与驳岸的联系第61-63页
    4.5 水体景观空间结合雨水回收第63-66页
        4.5.1 点景布局与雨水结合设计第63-64页
        4.5.2 线形布局与雨水结合设计第64-65页
        4.5.3 面状布局与雨水结合设计第65-66页
    4.6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5章 雨水回收结合居住区水体景观设计实践案例——以阳新世纪铭城为例第67-81页
    5.1 项目概况第67-68页
    5.2 设计依据第68-70页
        5.2.1 气候环境分析第68-69页
        5.2.2 自然环境人文分析第69页
        5.2.3 雨水结合景观设计程序第69-70页
    5.3 水源收集途径景观化第70-75页
        5.3.1 雨水收集第70-73页
            5.3.1.1 渗透面的材质第70页
            5.3.1.2 汇集的区域第70-73页
        5.3.2 雨水传输第73-74页
            5.3.2.1 中心绿地第73页
            5.3.2.2 宅旁绿地第73-74页
        5.3.3 雨水储存第74-75页
            5.3.3.1 装饰小品第74页
            5.3.3.2 生态树池第74-75页
    5.4 雨水利用结合水景设计第75-79页
        5.4.1 收集途径布局第75页
        5.4.2 水景布局形式第75-77页
        5.4.3 水景相关要素设计第77页
        5.4.4 水景周边植物配置第77-78页
        5.4.5 回用水量计算第78-79页
    5.5 案例总结第79-81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81-83页
    6.1 本文研究内容总结第81-82页
    6.2 展望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87页
致谢第87-89页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FST公司建筑项目工程造价管理研究
下一篇:基于功能主义的高校图书馆改造探索研究--以武汉工程大学图书馆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