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导论 | 第14-23页 |
一、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14-17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19-21页 |
四、个案简介 | 第21-23页 |
第一章 新乡贤的定义及特点 | 第23-30页 |
1.1 新乡贤的定义 | 第23页 |
1.2 新乡贤的特点 | 第23-27页 |
1.2.1 新乡贤是文化自觉的产物 | 第23-24页 |
1.2.2 新乡贤有更为广泛的主体 | 第24-25页 |
1.2.3 新乡贤参与村治的形式灵活多样 | 第25页 |
1.2.4 新乡贤以无私奉献精神为实际动力 | 第25-26页 |
1.2.5 新乡贤通过实际贡献获得民间权威 | 第26页 |
1.2.6 新乡贤的历史任务是助推乡村社会转型 | 第26-27页 |
1.3 新乡贤治理与精英治理比较 | 第27-30页 |
1.3.1 村民自治背景下的村治精英治理——赢利主导,阻碍乡村民主 | 第27-28页 |
1.3.2 村民自治背景下的新乡贤治理——奉献引导,促进乡村民主 | 第28-30页 |
第二章 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 第30-40页 |
2.1 政治方面 | 第30-33页 |
2.1.1 化解乡村公共危机 | 第30-31页 |
2.1.2 助推基层民主自治 | 第31页 |
2.1.3 降低政府治理成本 | 第31-33页 |
2.2 经济方面 | 第33-36页 |
2.2.1 以多种资源参与乡村公共建设 | 第33-34页 |
2.2.2 以丰富学识经验加快乡村农业发展 | 第34-35页 |
2.2.3 以保护民间活动促进乡村经济交流 | 第35-36页 |
2.3 文化教育方面 | 第36-38页 |
2.3.1 传播先进文化以改善乡村社会风气 | 第36-37页 |
2.3.2 极其重视文化教育以激励后世笃学 | 第37-38页 |
2.3.3 捐资修校建舍以创造良好教育环境 | 第38页 |
2.4 社会方面 | 第38-40页 |
第三章 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潜在风险 | 第40-43页 |
3.1 新乡贤的公德稳定性问题 | 第40-41页 |
3.1.1 思想开小差,由奉献型变为功利型 | 第40页 |
3.1.2 动机不纯洁,由服务型变成统治型 | 第40-41页 |
3.2 非讼为主,德治代替法治 | 第41页 |
3.3 反客为主,成为自治主体 | 第41-42页 |
3.4 脱离政府,干群关系疏远 | 第42-43页 |
第四章 进一步推动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发挥作用 | 第43-49页 |
4.1 采取积极措施促进新乡贤发挥作用 | 第43-46页 |
4.1.1 国家要制定政策以鼓励新乡贤还乡 | 第43页 |
4.1.2 社会要培养舆论风向引导新乡贤 | 第43-44页 |
4.1.3 村干部要主动采取措施引进新乡贤 | 第44-45页 |
4.1.4 乡村要重视教育以培养新乡贤人才 | 第45-46页 |
4.1.5 乡村社会要有意识地与新乡贤交集 | 第46页 |
4.2 采取防范措施制约可能存在的风险 | 第46-49页 |
4.2.1 坚持正面引导并严格以法治为本 | 第46-47页 |
4.2.2 坚持政府主导,农民参与为核心 | 第47-48页 |
4.2.3 形成文化传统稳定新乡贤的公德意识 | 第48-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附录 | 第53-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5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