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意义 | 第10-12页 |
一、探索人类社会政治实践优良传统的有益尝试 | 第10-11页 |
二、推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现实要求 | 第11页 |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设的内在需要 | 第11-12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12-21页 |
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研究 | 第13-15页 |
二、党的文艺思想与文艺政策研究 | 第15-17页 |
三、文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叉研究 | 第17-20页 |
四、简要评析 | 第20-21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21-23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1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党运用文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 | 第23-31页 |
第一节 相关界定及基本概念 | 第23-25页 |
一、新时期 | 第23页 |
二、文学 | 第23-24页 |
三、文学思想政治教育 | 第24-25页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 | 第25-28页 |
一、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意识形态说” | 第25-26页 |
二、马克思主义的文艺价值论 | 第26-27页 |
三、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内部规律论 | 第27-28页 |
第三节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 | 第28-31页 |
一、争夺“市民社会”的文化领导权 | 第28-29页 |
二、“阵地战”的斗争策略 | 第29-31页 |
第三章 新时期党运用文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历史渊源 | 第31-39页 |
第一节 党运用文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孕育期(1921-1937) | 第31-34页 |
一、孕育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土壤 | 第31-33页 |
二、文学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提出 | 第33-34页 |
第二节 党运用文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成熟期(1938-1948) | 第34-36页 |
一、“延安文学”体制的确立与文学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 第34-35页 |
二、理论代表:毛泽东的文学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 第35-36页 |
第三节 党运用文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曲折发展期(1949-1976) | 第36-39页 |
一、“十七年”时期的理论发展 | 第36-37页 |
二、遭遇挫折期 | 第37-39页 |
第四章 新时期党运用文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主要内容及生成过程 | 第39-52页 |
第一节 新时期党运用文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成果 | 第39-47页 |
一、邓小平的创造性理论贡献 | 第39-42页 |
二、江泽民的理论新突破 | 第42-43页 |
三、胡锦涛的理论新发展 | 第43-45页 |
四、习近平的理论新超越 | 第45-47页 |
第二节 新时期党运用文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机制 | 第47-49页 |
一、新时期党运用文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动力 | 第47-48页 |
二、新时期党运用文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机制 | 第48-49页 |
第三节 新时期党运用文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原则与方法 | 第49-52页 |
一、新时期党运用文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原则 | 第49-50页 |
二、新时期党运用文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方法 | 第50-52页 |
第五章 党运用文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新局面及发展方向 | 第52-59页 |
第一节 新时期党运用文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主要经验 | 第52-54页 |
一、基于主体自觉的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才能收获实效 | 第52-53页 |
二、基于科学的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评价标准才能保持正确方向 | 第53-54页 |
第二节 党运用文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新处境 | 第54-55页 |
一、市场经济对文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产生冲击 | 第54-55页 |
二、网络带来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和挑战 | 第55页 |
第三节 党运用文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发展方向 | 第55-59页 |
一、融入党的文化理论创新洪流中 | 第56-57页 |
二、充分反映时代发展进步要求 | 第57页 |
三、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需要 | 第57-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