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10页 |
一、软件接口概述 | 第10-13页 |
(一) 软件接口简介 | 第10-11页 |
(二) 软件接口的应用 | 第11-13页 |
二、相关案例 | 第13-21页 |
(一) 甲骨文诉谷歌Java接口著作权侵权 | 第13-15页 |
1、案件事实 | 第13页 |
2、判决结果 | 第13-14页 |
3、判决要义 | 第14-15页 |
4、深远影响 | 第15页 |
(二) 英特尔诉东进“头文件”著作权侵权 | 第15-16页 |
1、案件事实 | 第15页 |
2、争点分析 | 第15-16页 |
(三) 争点总结 | 第16-18页 |
1、软件接口是否属于著作权保护的范围 | 第16-17页 |
2、为兼容而使用甚至反向工程是否构成侵权 | 第17-18页 |
(四) 国内外司法判定的倾向 | 第18-21页 |
1、美国倾向——观点摇摆不定 | 第18-19页 |
2、欧盟倾向——属于合理使用范围 | 第19页 |
3、我国倾向——接口信息属于思想,不受著作权法保护 | 第19-20页 |
4、小结 | 第20-21页 |
三、软件接口可著作权性分析 | 第21-31页 |
(一) 软件接口可著作权性的讨论——以美国为例 | 第21-24页 |
(二) 软件接口通过著作权保护的利弊分析 | 第24-27页 |
(三) 著作权保护的范围——有独创性的功能调用型接口受保护 | 第27-28页 |
(四) 软件接口通过著作权法保护的规则介绍——三步法原则 | 第28-29页 |
(五) 著作权保护接口应受到合理的限制 | 第29-30页 |
(六) 小结 | 第30-31页 |
四、对接口反向工程的合法性分析 | 第31-35页 |
(一) 反向工程具有一定合理性 | 第31-33页 |
(二) 兼容性目的的反向工程合法性讨论 | 第33-34页 |
(三) 小结 | 第34-35页 |
五、我国的相关法律框架、问题及改进的建议 | 第35-40页 |
(一) 我国关于保护软件著作权的法律框架 | 第35-37页 |
1、《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中的法律框架 | 第35-36页 |
2、《著作权法(修订草案送审稿)》中的法律框架 | 第36-37页 |
(二) 问题及改进的建议 | 第37-40页 |
六、结论 | 第40-41页 |
七、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八、致谢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