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5页 |
1.1 大片吸虫及片形吸虫病概述 | 第11-12页 |
1.2 天然免疫概述 | 第12-13页 |
1.3 适应性免疫概述 | 第13页 |
1.4 大片吸虫与宿主免疫反应 | 第13-14页 |
1.5 总结与展望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大片吸虫感染对水牛肝脏转录组的影响 | 第15-27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5-19页 |
2.1.1 实验动物和虫卵 | 第15页 |
2.1.2 仪器设备和试剂 | 第15页 |
2.1.3 感染性囊蚴的获得 | 第15-16页 |
2.1.4 样品处理及收集 | 第16页 |
2.1.5 血清分离和大片吸虫感染鉴定 | 第16页 |
2.1.6 RNA提取和质量鉴定 | 第16页 |
2.1.7 转录组测序和基因组比对 | 第16页 |
2.1.8 高通量测序的荧光定量PCR验证 | 第16-19页 |
2.2 结果 | 第19-24页 |
2.2.1 大片吸虫水牛中的感染鉴定及RNA质量检测 | 第19-20页 |
2.2.2 差异表达转录本及Q-PCR结果 | 第20-21页 |
2.2.3 GO和KEGG分析 | 第21-22页 |
2.2.4 转录因子分析 | 第22-24页 |
2.3 讨论 | 第24-27页 |
2.3.1 大片吸虫感染后肝脏的免疫反应 | 第24-25页 |
2.3.2 大片吸虫感染后肝脏的代谢失调 | 第25页 |
2.3.3 大片吸虫感染后肝脏的基因组反应 | 第25页 |
2.3.4 大片吸虫感染后胆汁的分泌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大片吸虫感染对水牛PBL、肝脏TLRs和NLRs信号通路的影响 | 第27-37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7-30页 |
3.1.1 实验动物和虫卵 | 第27页 |
3.1.2 仪器设备和试剂 | 第27页 |
3.1.3 感染性囊蚴的获得 | 第27页 |
3.1.4 样品处理及收集 | 第27-28页 |
3.1.5 血清分离和大片吸虫感染鉴定 | 第28页 |
3.1.6 PBL分离 | 第28页 |
3.1.7 RNA提取和质量鉴定 | 第28-29页 |
3.1.8 反转录实验 | 第29-30页 |
3.1.9 RT~2 Profiler PCR Arrays实验 | 第30页 |
3.2 结果 | 第30-34页 |
3.2.1 大片吸虫在水牛肝脏中的感染鉴定及RNA质量检测 | 第30-31页 |
3.2.2 感染后3天肝脏和PBL天然免疫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 | 第31页 |
3.2.3 感染后10天肝脏和PBL天然免疫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 | 第31-32页 |
3.2.4 感染后28天肝脏和PBL天然免疫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 | 第32-33页 |
3.2.5 感染后70天肝脏和PBL天然免疫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 | 第33-34页 |
3.3 讨论 | 第34-37页 |
3.3.1 大片吸虫感染对TRIF介导的信号通路的影响 | 第34-35页 |
3.3.2 大片吸虫感染对NOD样受体信号通路的影响 | 第35页 |
3.3.3 大片吸虫感染对炎症小体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大片吸虫感染水牛血清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 | 第37-43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4.1.1 实验动物和虫卵 | 第37页 |
4.1.2 仪器设备和试剂 | 第37页 |
4.1.3 感染性囊蚴的获得 | 第37页 |
4.1.4 样品处理及收集 | 第37页 |
4.1.5 血清分离和大片吸虫感染鉴定 | 第37-38页 |
4.1.6 细胞因子检测 | 第38页 |
4.1.7 数据分析 | 第38页 |
4.2 结果 | 第38-41页 |
4.2.1 大片吸虫在水牛中的感染鉴定 | 第38页 |
4.2.2 Th2型免疫反应的变化 | 第38-40页 |
4.2.3 Th1/Th17型免疫反应的变化 | 第40页 |
4.2.4 其他细胞因子的变化 | 第40-41页 |
4.3 讨论 | 第41-43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作者简介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