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屈原赋注》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前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戴震生平及成书背景 | 第11-23页 |
第一节 戴震生平事迹考 | 第11-17页 |
一、戴震生平履历 | 第11-12页 |
二、戴震的治学态度和方法 | 第12-17页 |
(一) 戴震的治学态度 | 第12-14页 |
(二) 戴震的治学方法 | 第14-17页 |
第二节《屈原赋注》的成书及版本流传 | 第17-23页 |
一、成书背景 | 第17-20页 |
(一) 清前、中期学术背景 | 第17-18页 |
(二) 戴震之前的屈赋注本的研究概况 | 第18-19页 |
(三) 《屈原赋注》创作缘起 | 第19-20页 |
二、版本流传 | 第20-21页 |
三、《屈原赋注》内容概述 | 第21-23页 |
第二章《屈原赋注》的学术成就 | 第23-44页 |
第一节《屈原赋注》的字词注释特点 | 第23-35页 |
一、重视注释方言字词 | 第24-27页 |
二、征引古典大量疏证 | 第27-28页 |
三、结合自身体会通释句意 | 第28-30页 |
四、运用古音学进行声训 | 第30-35页 |
(一) 运用“语之转”注释字词 | 第31-33页 |
(二) 运用“之言”注释字词 | 第33-35页 |
第二节《屈原赋注》所体现的戴震文学思想 | 第35-44页 |
一、戴震的文学思想 | 第35-41页 |
(一) 《屈原赋注》中篇章的结构分析 | 第35-38页 |
(二) 《离骚》的篇章分析 | 第38-41页 |
二、戴震对屈原深层次理解 | 第41-44页 |
第三章《音义》作者及《通释》的特色 | 第44-50页 |
第一节《音义》作者问题探析 | 第44-48页 |
一、《音义》作者说法一 | 第44-45页 |
二、《音义》作者说法二 | 第45-48页 |
第二节《屈原赋注·通释》的特色浅谈 | 第48-50页 |
第四章《屈原赋注》的成就与局限 | 第50-54页 |
一、《屈原赋注》的成就 | 第50-51页 |
二、《屈原赋注》的局限 | 第51-54页 |
(一) 时代的局限 | 第51-52页 |
(二) 个人认识的局限 | 第52-5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古籍(按著者时代先后次序) | 第54-55页 |
现代著作(按出版时间先后顺序) | 第55-56页 |
期刊(按出版时间先后顺序)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