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7页 |
摘要 | 第7-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8-21页 |
1.1 硫氧还蛋白的研究进展 | 第8-16页 |
1.1.1 硫氧还蛋白的存在类型和组织分布 | 第8-10页 |
1.1.2 硫氧还蛋白还原系统的组成及结构 | 第10-11页 |
1.1.3 硫氧还蛋白的功能 | 第11-15页 |
1.1.3.1 硫氧还蛋白对细胞的氧化还原调控功能 | 第12-13页 |
1.1.3.2 硫氧还蛋白对促进生长和抑制细胞凋亡的功能 | 第13-14页 |
1.1.3.3 硫氧还蛋白的其它调节作用 | 第14-15页 |
1.1.4 Trx在作物品种改良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1.2 MRNA差异显示技术研究进展 | 第16-21页 |
1.2.1 差异显示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16-17页 |
1.2.2 mRNA差异显示技术的优缺点 | 第17-18页 |
1.2.2.1 mRNA差异显示技术的优越性 | 第17页 |
1.2.2.2 mRNA差异显示技术存在的主要不足 | 第17-18页 |
1.2.3 mRNA差异显示技术的改进 | 第18页 |
1.2.4 mRNA差异显示技术在植物研究上的应用 | 第18-21页 |
1.2.4.1 分离特异表达基因的研究 | 第18-19页 |
1.2.4.2 植物抗性研究 | 第19页 |
1.2.4.3 植物杂种优势形成机理的研究 | 第19页 |
1.2.4.4 植物发育分化的研究 | 第19-21页 |
2 引言 | 第21-22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2-32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3.1.1 植物材料和菌株 | 第22页 |
3.1.1.1 植物材料 | 第22页 |
3.1.1.2 菌株 | 第22页 |
3.1.2 工具酶及试剂盒 | 第22页 |
3.1.3 PCR引物 | 第22-23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23-32页 |
3.2.1 PCR检测 | 第23-24页 |
3.2.1.1 基因组DNA的小量提取及质量检测 | 第23-24页 |
3.2.1.2 PCR特异性扩增 | 第24页 |
3.2.1.3 PCR产物的电泳分析 | 第24页 |
3.2.2 转基因与未转基因小麦的差异表达cDNA片段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 第24-28页 |
3.2.2.1 小麦种子总RNA的提取和纯化 | 第24-25页 |
3.2.2.2 cDNA第一条链的合成 | 第25页 |
3.2.2.3 RT-PCR扩增 | 第25页 |
3.2.2.4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25-26页 |
3.2.2.5 差异cDNA片段的回收及二次扩增 | 第26页 |
3.2.2.6 反向Northern杂交 | 第26-28页 |
3.2.3 差异表达cDNA片段的克隆及测序 | 第28-30页 |
3.2.3.1 二次扩增差异表达cDNA片段与回收 | 第28页 |
3.2.3.2 回收产物与pMD-18T载体的连接 | 第28页 |
3.2.3.3 重组载体对大肠杆菌的转化 | 第28-29页 |
3.2.3.4 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29-30页 |
3.2.3.5 差异cDNA片段的测序及序列分析 | 第30页 |
3.2.4 小麦淀粉酶抑制剂基因的克隆及表达特性分析 | 第30-32页 |
3.4.2.1 目的基因的克隆 | 第30-31页 |
3.4.2.2 cDNA的获得及基因表达特性分析 | 第31-32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2-46页 |
4.1 转基因植株的确认 | 第32页 |
4.2 转基因和非转基因小麦种子的表达差异 | 第32-37页 |
4.2.1 总RNA的纯度及完整性检测 | 第32-33页 |
4.2.2 DDRT-PCR体系的优化 | 第33-35页 |
4.2.3 转基因和非转基因小麦种子间基因表达差异 | 第35-36页 |
4.2.4 转基因和非转基因小麦种子间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 第36-37页 |
4.3 转基因小麦和非转基因小麦种子间差异表达cDNA片段鉴定 | 第37-38页 |
4.3.1 差异表达片段的回收、再扩增 | 第37-38页 |
4.3.2 差异带的反向Northern点杂交 | 第38页 |
4.4 差异表达cDNA片段的克隆与序列的功能预测 | 第38-40页 |
4.4.1 重组质粒鉴定 | 第38-39页 |
4.4.2 序列测定和分析 | 第39-40页 |
4.5 糖代谢相关抑制剂基因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 第40-46页 |
4.5.1 小麦α淀粉酶/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TaAAT3克隆及其表达特性分析 | 第40-43页 |
4.5.1.1 α淀粉酶/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TaAAT3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 第40-43页 |
4.5.1.2 TaAAT3基因的表达特性分析 | 第43页 |
4.5.2 α淀粉酶/枯草杆菌蛋白酶抑制剂基因TaWASl2克隆及其表达特性分析 | 第43-46页 |
4.5.2.1 α淀粉酶/枯草杆菌蛋白酶抑制剂基因TaWASl2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 第43-45页 |
4.5.2.2 TaWASI2基因的表达特性分析 | 第45-46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46-50页 |
5.1 利用DDRT-PCR技术获得差异表达CDNA片段 | 第46-47页 |
5.2 差异表达CDNA片段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7-48页 |
5.3 淀粉酶抑制剂基因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 第48-49页 |
5.4 后续工作思路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ABSTRACT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