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7-8页 |
第二章 全球工业气体市场状况 | 第8-18页 |
2.1 概况 | 第8-9页 |
2.2 气体业务的分类及其主要价值链分析 | 第9-10页 |
2.3 全球主要气体公司发展分析 | 第10-18页 |
2.3.1 德国林德集团 | 第11-12页 |
2.3.2 法国液化空气集团 | 第12-13页 |
2.3.3 美国普莱克斯集团 | 第13页 |
2.3.4 美国空气化工公司 | 第13-14页 |
2.3.5 日本大阳日酸公司 | 第14-16页 |
2.3.6 德国梅塞尔集团 | 第16页 |
2.3.7 美国Airgas 公司 | 第16-18页 |
第三章 国内工业气体行业分析 | 第18-30页 |
3.1 国内工业气体行业环境分析 | 第18-22页 |
3.1.1 气体业务外包的定义 | 第18页 |
3.1.2 气体业务外包类型的选择 | 第18-19页 |
3.1.3 气体业务外包的优势分析 | 第19-20页 |
3.1.4 气体业务外包的风险 | 第20页 |
3.1.5 规避气体业务外包风险的对策 | 第20-21页 |
3.1.6 工业气体主要应用行业简析 | 第21-22页 |
3.2 竞争对手分析-跨国气体公司在中国发展状况 | 第22-30页 |
3.2.1 林德集团中国公司 | 第22-23页 |
3.2.2 法国液化空气集团中国公司 | 第23-24页 |
3.2.3 普莱克斯中国公司 | 第24-25页 |
3.2.4 美国空气化工中国公司 | 第25-26页 |
3.2.5 日本大阳日酸公司 | 第26-27页 |
3.2.6 梅塞尔中国公司 | 第27-28页 |
3.2.7 其它 | 第28-30页 |
第四章 跨国气体公司全球和区域发展战略分析 | 第30-41页 |
4.1 林德集团发展战略 | 第30-31页 |
4.1.1 成本优化和文化整合战略 | 第31页 |
4.1.2 产业链的优化整合战略 | 第31页 |
4.2 法液空集团发展战略 | 第31-34页 |
4.2.1 集中化战略 | 第32-33页 |
4.2.2 业务领域发展战略 | 第33-34页 |
4.2.3 成本优化战略 | 第34页 |
4.3 普莱克斯集团发展战略 | 第34-37页 |
4.3.1 区域性发展战略 | 第35页 |
4.3.2 新兴技术和领域集中化战略 | 第35-36页 |
4.3.3 差异化战略 | 第36页 |
4.3.4 成本优势战略 | 第36-37页 |
4.3.5 普莱克斯中国发展的战略 | 第37页 |
4.4 美国空气化工公司发展战略 | 第37-38页 |
4.4.1 持续优化商业模式战略 | 第37-38页 |
4.4.2 增长集中化战略 | 第38页 |
4.5 日本大阳日酸公司发展战略 | 第38-40页 |
4.5.1 Global 5000 计划目标:阶段I | 第38页 |
4.5.2 基本政策 | 第38页 |
4.5.3 业务发展战略 | 第38-39页 |
4.5.4 定量目标 | 第39页 |
4.5.5 业务发展的部门重点 | 第39-40页 |
4.6 梅塞尔集团发展战略 | 第40-41页 |
第五章 跨国气体公司在中国发展战略的比较 | 第41-55页 |
5.1 区域化战略比较 | 第41-44页 |
5.1.1 区位优势考量 | 第41-42页 |
5.1.2 规模效应考量 | 第42页 |
5.1.3 跨国气体公司在中国区域分布分析 | 第42-44页 |
5.2 合作方式战略比较 | 第44-46页 |
5.2.1 影响外资投资形式的主要因素 | 第44-45页 |
5.2.2 跨国气体公司在华子公司独资或合资情况分析 | 第45-46页 |
5.3 本土化战略比较 | 第46-48页 |
5.3.1 本土化战略的发展 | 第46-47页 |
5.3.2 跨国气体公司在华本土化发展分析 | 第47-48页 |
5.4 市场进入领域战略比较 | 第48-53页 |
5.4.1 钢铁行业 | 第48-49页 |
5.4.2 石油化工和煤化工行业 | 第49-52页 |
5.4.3 化工园区工业气体一体化发展趋势 | 第52-53页 |
5.5 价值链延伸战略的比较 | 第53-55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0-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