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脉络与研究方法 | 第10-13页 |
第二章 网络治理:缘起、内涵与特征 | 第13-26页 |
2.1 网络治理的缘起 | 第13-18页 |
2.1.1 网络治理的缘起 | 第13-15页 |
2.1.2 网络治理理论的发展阶段 | 第15-18页 |
2.2 网络治理的内涵 | 第18-22页 |
2.2.1 网络治理内涵理解的几个视角 | 第18-19页 |
2.2.2 网络治理内涵理解的几个维度 | 第19-21页 |
2.2.3 与科层制的区别 | 第21页 |
2.2.4 与政策网络的区别 | 第21-22页 |
2.3 网络治理的特征 | 第22-24页 |
2.4 网络治理的两种途径 | 第24-26页 |
第三章 网络治理的机制及政府角色 | 第26-35页 |
3.1 网络治理的机制 | 第26-29页 |
3.1.1 环境适应机制 | 第26-27页 |
3.1.2 主体信任机制 | 第27页 |
3.1.3 网络协调机制 | 第27-28页 |
3.1.4 网络整合机制 | 第28-29页 |
3.1.5 网络维护机制 | 第29页 |
3.2 网络治理中的政府角色 | 第29-35页 |
3.2.1 政府在治理网络中的角色 | 第30-31页 |
3.2.2 政府在社会矛盾解决过程中的角色 | 第31-33页 |
3.2.3 政府社会伙伴的构建分析 | 第33-35页 |
第四章 网络治理在西方国家的应用:优势与局限 | 第35-42页 |
4.1 网络治理在西方国家的应用 | 第35-38页 |
4.1.1 欧洲模式 | 第35-37页 |
4.1.2 北美模式 | 第37-38页 |
4.2 网络治理的优势 | 第38-40页 |
4.2.1 聚焦政策议题与灵活可行的谈判回应 | 第39页 |
4.2.2 充分信息、论证、评估的提供与政策制定质量的提高 | 第39-40页 |
4.2.3 公民冲突的处理与谈判协商框架的提供 | 第40页 |
4.2.4 共同责任的创建与新政策的执行 | 第40页 |
4.3 网络治理的局限 | 第40-42页 |
4.3.1 大利益集团的独立性增强 | 第40-41页 |
4.3.2 地方冲突的产生和网络内部权力的不平衡 | 第41页 |
4.3.3 短期利益主导 | 第41-42页 |
第五章 网络治理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 | 第42-54页 |
5.1 网络治理的必要性 | 第42-49页 |
5.1.1 中国当前社会矛盾概况 | 第42-44页 |
5.1.2 当前中国社会矛盾的特点 | 第44-46页 |
5.1.3 政府治理“困境”与网络治理的必要性 | 第46-49页 |
5.2 中国政府治理现状分析 | 第49-53页 |
5.2.1 “和谐社会”:建设互信和谐的群众-政府关系 | 第49-51页 |
5.2.2 “参与式政府”:构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网络 | 第51-52页 |
5.2.3 “信用政府”:增强政府信用责任意识 | 第52-53页 |
5.3 中国政府治理改革的发展方向 | 第53-54页 |
第六章 思考与结论 | 第54-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