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表 | 第3-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5页 |
1.2 伊马替尼的合成路线 | 第15-19页 |
1.3 伊马替尼衍生物的分子设计 | 第19-23页 |
1.3.1 药物分子设计概论 | 第19-21页 |
1.3.2 分子设计软件平台简介 | 第21-23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23-27页 |
1.4.1 伊马替尼的合成及路线改进研究 | 第23-26页 |
1.4.2 伊马替尼衍生物的分子设计研究 | 第26-27页 |
第一部分 抗癌药伊马替尼的合成研究 | 第27-49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7-39页 |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7-28页 |
2.1.1 实验仪器 | 第27页 |
2.1.2 试剂 | 第27-28页 |
2.2 合成反应 | 第28-39页 |
2.2.1 烟酸乙酯的合成 | 第28-29页 |
2.2.2 3-乙酰基吡啶的合成 | 第29-30页 |
2.2.3 N,N-二甲基二甲缩醛的合成 | 第30页 |
2.2.4 3-二甲胺基-1-(3-吡啶基)-丙烯酮的合成 | 第30-31页 |
2.2.5 2-氨基-4-(3-吡啶基)-嘧啶的合成 | 第31页 |
2.2.6 2-氯-4-(3-吡啶基)-嘧啶的合成 | 第31-32页 |
2.2.7 2-甲基-5-硝基苯胺的合成 | 第32页 |
2.2.8 N-甲基哌嗪的合成 | 第32-33页 |
2.2.9 N-(2-甲基-5-硝基苯基)-胍硝酸盐的合成 | 第33-34页 |
2.2.10 N-(2-甲基-5-硝基苯)-4-(3-吡啶基)-嘧啶胺的合成 | 第34-35页 |
2.2.11 N-(5-氨基-2-甲基苯)-4-(3-吡啶基)-嘧啶胺的合成 | 第35-36页 |
2.2.12 4-氯甲基苯甲酰氯的合成 | 第36页 |
2.2.13 N-(5-(4-氯甲基苯甲酰胺)-2-甲基苯)-4-(3-吡啶基)-2-嘧啶胺的合成 | 第36-37页 |
2.2.14 伊马替尼的合成 | 第37-39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9-49页 |
3.1 酯化反应的讨论 | 第39-40页 |
3.2 3-乙酰基吡啶的合成讨论 | 第40-41页 |
3.3 3-二甲胺基-1-(3-吡啶基)-丙烯酮反应的合成讨论 | 第41-43页 |
3.4 芳环亲电硝化反应的讨论 | 第43-44页 |
3.5 合成硝酸胍盐的反应的溶剂选择 | 第44页 |
3.6 硝基还原方法的选择 | 第44-45页 |
3.7 重氮化反应的讨论 | 第45-46页 |
3.8 合成氯代嘧啶另-条路线的尝试 | 第46页 |
3.9 N-(5-(4-氯甲基苯甲酰胺)-2-甲基苯)-4-(3-吡啶基)-2-嘧啶胺的合成讨论 | 第46-47页 |
3.10 伊马替尼的合成讨论 | 第47页 |
3.11 总结 | 第47-49页 |
第二部分 伊马替尼衍生物的分子设计研究 | 第49-67页 |
第四章 伊马替尼衍生物的从头分子设计 | 第49-61页 |
4.1 确定研究对象 | 第49页 |
4.2 酪氨酸激酶(TK)的三维结构分析 | 第49-52页 |
4.2.1 整体结构概述 | 第49页 |
4.2.2 活性位点分析 | 第49-50页 |
4.2.3 药效团分析 | 第50-52页 |
4.3 分子设计过程 | 第52-61页 |
4.3.1 分析结合口袋(Binding pocket) | 第52-54页 |
4.3.2 利用GROW模块产生新分子 | 第54-59页 |
4.3.3 处理新分子库 | 第59-61页 |
第五章 伊马替尼衍生物的对接评价 | 第61-65页 |
5.1 对接方法 | 第61页 |
5.2 分析对接结果并甄选出最后结果 | 第61-65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创新点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附录 | 第73-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2-93页 |
导师和作者简介 | 第93-94页 |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