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部分 | 第7-30页 |
(一) 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的缘起 | 第7-16页 |
1、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的提出与实践唯物主义的精神特质。 | 第7-10页 |
2、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的理论来源。 | 第10-16页 |
(二) 《手稿》中“异化劳动”概念的几个基本问题 | 第16-30页 |
1、“异化劳动”概念的内涵及适用范围。 | 第16-19页 |
2、“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关系。 | 第19-21页 |
3、“异化劳动”的根源及其扬弃。 | 第21-30页 |
第二部分 | 第30-50页 |
(一) 黑格尔现象学方法与“异化劳动”概念的运思框架 | 第30-39页 |
1、人和自然的“感性存在本体论”。 | 第31-32页 |
2、否定性辩证法是人的存在的现象学的展现方式。 | 第32-34页 |
3、辩证逻辑的三段式在“异化劳动”运思中的应用。 | 第34-35页 |
4、逻辑的东西与历史的东西相统一的方法。 | 第35-37页 |
5、马克思现象学方法与黑格尔现象学方法的根本分野。 | 第37-39页 |
(二) 费尔巴哈人本学方法与马克思运思的“人的在场”状态 | 第39-46页 |
1、“异化劳动”概念中异化及异化扬弃的主体始终是现实的、进行感性活动的人。 | 第39-40页 |
2、马克思将私有财产的起源和本质归结为“异化劳动”,就使私有财产成为人的存在的一种历史形式。 | 第40-41页 |
3、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人的虚假需要以及货币的万能甚至国民经济学的每一个范畴归结为人的特定的、展开了的现实存在的表现。 | 第41-43页 |
4、马克思将共产主义看作人的本质的真正实现。 | 第43-44页 |
5、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在人本学运思方式上的根本分野。 | 第44-46页 |
(三) 哲学思维框架内对“异化劳动”概念的实证的经济学分析 | 第46-50页 |
1、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得出“异化劳动”的规定。 | 第46-47页 |
2、从工资出发,批判以提高工资或“工资平等”来消灭“异化劳动”的非现实性。 | 第47-48页 |
3、从货币的万能性着手,分析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人的类本质的异化。 | 第48-50页 |
简短的结语 | 第50-5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辫情况表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