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1页 |
1.1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9页 |
1.2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 第9-10页 |
1.3 本文研究的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2 WTO涉及建筑业的主要内容、基本原则和承诺 | 第11-18页 |
2.1 WTO的基本情况 | 第11-12页 |
2.2 《服务贸易总协定》的主要内容 | 第12-14页 |
2.2.1 服务贸易的范围 | 第13页 |
2.2.2 服务贸易的方式 | 第13页 |
2.2.3 《服务贸易总协定》的结构 | 第13-14页 |
2.3 《服务贸易总协定》的一般性义务和原则 | 第14-15页 |
2.4 实现贸易自由化的相关承诺 | 第15-16页 |
2.4.1 自由化承诺的性质 | 第15页 |
2.4.2 减让表 | 第15-16页 |
2.5 WTO涉及施工行业的具体内容 | 第16-18页 |
2.5.1 施工及相关的工程服务贸易的分类 | 第16页 |
2.5.2 我国对施工行业的具体承诺 | 第16-18页 |
3 我国施工行业的现状及与国际接轨的差距 | 第18-31页 |
3.1 我国建筑施工行业的基本情况 | 第18-19页 |
3.2 行业组织结构亟待调整 | 第19-20页 |
3.2.1 企业人员规模和结构比较 | 第19页 |
3.2.2 整体素质低造成行业劳动生产率低下 | 第19-20页 |
3.2.3 总分包体系尚未真正建立 | 第20页 |
3.3 组织体制尚未得到根本转变 | 第20-23页 |
3.3.1 多头管理、条块分割难与国际惯例衔接 | 第20页 |
3.3.2 政企不分、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的状况影响大型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 | 第20-22页 |
3.3.3 经营模式及管理水平与国际接轨差距较大 | 第22-23页 |
3.4 市场准入碍障大有碍市场竞争的形成 | 第23-24页 |
3.5 市场运作欠规范 | 第24-25页 |
3.5.1 建筑任务市场初步形成但需进一步完善 | 第24页 |
3.5.2 现行工程计价体系有碍施工行业的发展 | 第24-25页 |
3.6 质量监督管理保证体系有待完善 | 第25-27页 |
3.6.1 我国建筑施工行业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不够健全 | 第25-26页 |
3.6.2 工程保险制度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 | 第26-27页 |
3.7 法规及标准体系有待完善 | 第27-29页 |
3.7.1 市场规则不健全、法制建设不够完善 | 第28页 |
3.7.2 我国施工行业技术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28-29页 |
3.8 在国际竞争力方面,我国企业还处于弱势 | 第29-31页 |
4 入世后我国施工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 第31-40页 |
4.1 对现行的生产经营模式提出挑战,为改革经营机制提供机遇 | 第31-32页 |
4.2 对现行的项目管理体制提出挑战,为与国际接轨提供机遇 | 第32-33页 |
4.3 对地方保护主义提出挑战,为市场准入提供机遇 | 第33页 |
4.4 对施工行业的队伍建设提出挑战,为合理使用人才提供机遇 | 第33-34页 |
4.5 对低水平重复建设提出挑战,为推进科技创新和高科技发展提供机遇 | 第34-35页 |
4.6 对现行的建设法规标准体系提出挑战,为我国建设法规标准体系建设提供机遇 | 第35-36页 |
4.7 对施工行业融入国际市场提出了挑战,为施工行业走出国门提供了机遇 | 第36-40页 |
5 入世后我国施工行业近期战略对策研究 | 第40-45页 |
5.1 加快施工行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是我国施工行业发展的基础 | 第40-41页 |
5.2 建筑施工企业的集团化经营是施工企业发展的关键 | 第41-42页 |
5.3 建立中外合营建筑业企业是实现建筑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 | 第42-43页 |
5.4 完善有型建筑市场建设是实现建筑市场规范化管理的根本 | 第43页 |
5.5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是建立健全行业管理体制的重要方式 | 第43-45页 |
6 入世后我国施工行业长期战略对策研究 | 第45-66页 |
6.1 管理体制的根本变革 | 第45页 |
6.1.1 经营观念的转变与管理体制改革 | 第45页 |
6.1.2 理顺关系、统一政策、统一管理 | 第45页 |
6.1.3 加大配套改革措施制定的力度 | 第45页 |
6.2 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市场运行机制 | 第45-47页 |
6.2.1 鼓励多样化的经营生产模式 | 第45-46页 |
6.2.2 改革落后的施工方式 | 第46页 |
6.2.3 创建名牌施工企业或企业集团 | 第46-47页 |
6.3 加强市场准入制度建设 | 第47-52页 |
6.3.1 美国建筑市场准入制度的特点 | 第48-49页 |
6.3.2 改革外资建筑企业市场准入制度,建立有条件互惠方式的市场准入 | 第49-50页 |
6.3.3 人员入境的相互承诺 | 第50页 |
6.3.4 建立国际市场信息网点 | 第50页 |
6.3.5 充分利用对我有利的条款 | 第50页 |
6.3.6 修正市场现行管理制度 | 第50-51页 |
6.3.7 加强政府采购的应用 | 第51页 |
6.3.8 “例外”原则的利用 | 第51页 |
6.3.9 成立政策研究室 | 第51-52页 |
6.4 整顿队伍、调整产业结构 | 第52-54页 |
6.4.1 强化资质管理,形成分层竞争管理态势 | 第52页 |
6.4.2 调整机构编制,优化管理人员 | 第52-54页 |
6.5 促进技术创新 | 第54-55页 |
6.5.1 技术创新的目的 | 第54页 |
6.5.2 技术创新对施工企业的重要性 | 第54-55页 |
6.5.3 建立专门的研发机构 | 第55页 |
6.6 完善法规标准体系建设 | 第55-60页 |
6.6.1 加强法律法规制度建设 | 第55-56页 |
6.6.2 健全施工行业标准化体系 | 第56-57页 |
6.6.3 按国际惯例修订建设工程标准规范 | 第57-58页 |
6.6.4 完善执法监督机制,规范市场行为 | 第58-60页 |
6.7 创造融入国际工程建设市场的条件 | 第60-61页 |
6.8 建立参与国际性市场竞争的鼓励政策 | 第61-66页 |
6.8.1 创建国际工程总承包公司 | 第63页 |
6.8.2 促进施工技术服务与劳务出口 | 第63页 |
6.8.3 采用适当的工程施工取费标准与工资标准 | 第63页 |
6.8.4 加大外资的利用力度 | 第63-66页 |
7 结束语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