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设计与建设论文--凿岩爆破工程论文--爆破工程论文

高瓦斯煤层长孔预裂增透技术的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1 绪论第10-20页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第10-11页
    1.2 煤体增透技术现状第11-14页
        1.2.1 水力压裂增透技术第11-12页
        1.2.2 爆破预裂增透技术第12-13页
        1.2.3 其他煤体增透技术第13-14页
    1.3 爆破预裂理论研究现状第14-17页
        1.3.1 岩石爆破破坏的原因第14-15页
        1.3.2 岩石破坏的准则第15-17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7-20页
        1.4.1 研究内容第17页
        1.4.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7-20页
2 数值模拟的软件环境第20-26页
    2.1 ANSYS/LS-DYNA 有限元程序简介第20页
    2.2 ANSYS/LS-DYNA 程序算法基础第20-22页
    2.3 控制方程和有限元求解的基本步骤第22-25页
        2.3.1 控制方程第22-23页
        2.3.2 有限元分析求解的基本步骤第23-24页
        2.3.3 系统的求解方程第24-25页
    2.4 后处理软件 LS-POST第25页
    2.5 本章小结第25-26页
3 煤的物理力学性质对爆破的影响第26-32页
    3.1 物理性质的影响第26-28页
    3.2 力学性质的影响第28-30页
    3.3 本章小结第30-32页
4 孔内爆破预裂煤体的机理分析第32-49页
    4.1 炸药的爆轰过程分析第32-37页
        4.1.1 炮孔内炸药的爆轰第32-33页
        4.1.2 炸药稳定传爆的条件第33-35页
        4.1.3 炸药爆轰的参数计算第35-37页
    4.2 爆炸冲击波对煤体的破坏作用第37-42页
        4.2.1 孔中爆炸的冲击波参数计算第37-39页
        4.2.2 冲击波对煤体的动态破坏第39-42页
    4.3 爆炸冲击波在煤体中的衰减第42-43页
    4.4 爆生气体对裂隙的扩展作用第43-45页
    4.5 煤体爆炸破碎的特征第45-47页
        4.5.1 粉碎区破岩特征第45-46页
        4.5.2 破裂区的破岩特征第46-47页
        4.5.3 震动区破岩特征第47页
        4.5.4 自由面处煤体的破坏特征第47页
    4.6 本章小结第47-49页
5 长孔预裂爆破增透效应数值模拟和分析第49-77页
    5.1 计算模型与参数第49-53页
        5.1.1 基本假设第49-50页
        5.1.2 力学模型第50-51页
        5.1.3 煤岩物理力学参数第51页
        5.1.4 爆炸载荷的处理第51页
        5.1.5 模拟说明第51-53页
    5.2 起爆方向对爆破效果的影响第53-56页
    5.3 无控制孔的单个爆破孔的数值模拟第56-60页
        5.3.1 爆破产生的应力波在煤体中的传播第56-57页
        5.3.2 爆破应力波对煤体力学性质的影响第57-58页
        5.3.3 爆生气体对煤体裂隙的驱动第58-60页
    5.4 有控制孔(控制孔与爆破孔距离 2m)的数值模拟第60-66页
        5.4.1 爆破产生的应力波在煤体中的传播第60-62页
        5.4.2 爆破应力波对煤体力学性质的影响第62-64页
        5.4.3 爆生气体对煤体裂隙的驱动第64-66页
    5.5 有控制孔(控制孔与爆破孔距离 3m)的数值模拟第66-71页
        5.5.1 爆破产生的应力波在煤体中的传播第66-67页
        5.5.2 爆破应力波对煤体力学性质的影响第67-69页
        5.5.3 爆生气体对煤体裂隙的驱动第69-71页
    5.6 有控制孔(控制孔与爆破孔距离 4m)的数值模拟第71-76页
        5.6.1 爆破产生的应力波在煤体中的传播第71-72页
        5.6.2 爆破应力波对煤体力学性质的影响第72-74页
        5.6.3 爆生气体对煤体裂隙的驱动第74-76页
    5.7 本章小结第76-77页
6 结论与展望第77-80页
    6.1 主要结论第77-78页
    6.2 展望第78-80页
参考文献第80-84页
在学研究成果第84-85页
致谢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能源消费总量预测建模分析
下一篇:煤巷围岩控制与锚网支护技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