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6页 |
前言 | 第16-19页 |
文献综述 | 第19-49页 |
第一章 幽门螺杆菌及其空泡毒素研究进展 | 第19-40页 |
·幽门螺杆菌 | 第19-32页 |
·幽门螺杆菌概述 | 第19-20页 |
·幽门螺杆菌流行病学 | 第20-21页 |
·幽门螺杆菌毒力因素 | 第21-25页 |
·幽门螺杆菌致病机制 | 第25-31页 |
·幽门螺杆菌的防治 | 第31-32页 |
·幽门螺杆菌空泡毒素 | 第32-40页 |
·vacA 的基因型及其分布 | 第32-34页 |
·VacA 蛋白 | 第34-36页 |
·VacA 毒理作用 | 第36-40页 |
第二章 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与腺嘌呤核苷酸转移酶的研究进展 | 第40-49页 |
·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 | 第40-44页 |
·线粒体对细胞凋亡的调控 | 第40-41页 |
·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与凋亡 | 第41-44页 |
·腺嘌呤核苷酸转移酶 | 第44-49页 |
·腺嘌呤核苷酸转移酶结构 | 第44-45页 |
·腺嘌呤核苷酸转移酶异构体及其组织分布 | 第45页 |
·腺嘌呤核苷酸转移酶的生理功能 | 第45-49页 |
试验研究 | 第49-122页 |
第三章 幽门螺杆菌空泡毒素酵母双杂交诱饵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 第49-7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9-64页 |
·材料 | 第49-55页 |
·方法 | 第55-64页 |
·结果 | 第64-69页 |
·Hp NCTC 11637 VacA 基因PCR 结果 | 第64页 |
·重组质粒pGBKT7-VacA 酶切鉴定 | 第64-65页 |
·重组质粒pGBKT7-VacA 测序鉴定 | 第65页 |
·酵母诱饵质粒鉴定 | 第65页 |
·Western-Blot 检测重组诱饵蛋白活性 | 第65-66页 |
·重组诱饵蛋白的毒性检测 | 第66页 |
·重组诱饵蛋白渗漏和自激活活性检测 | 第66-69页 |
·讨论 | 第69-70页 |
·小结 | 第70-71页 |
第四章 腺嘌呤核苷酸转移酶各异构体酵母双杂交猎物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 第71-9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1-81页 |
·材料 | 第71-73页 |
·方法 | 第73-81页 |
·结果 | 第81-88页 |
·提取的AGS 细胞总RNA 质量 | 第81-82页 |
·腺嘌呤核苷酸转移酶各异构体基因的PCR 结果 | 第82-83页 |
·腺嘌呤核苷酸转移酶各异构体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 第83-85页 |
·腺嘌呤核苷酸转移酶各异构体重组质粒的序列测定 | 第85页 |
·腺嘌呤核苷酸转移酶各异构体重组质粒酵母转化子的鉴定 | 第85-86页 |
·Western-Blot 检测腺嘌呤核苷酸转移酶各异构体重组蛋白 | 第86-88页 |
·讨论 | 第88-89页 |
·小结 | 第89-90页 |
第五章 酵母双杂交系统验证幽门螺杆菌空泡毒素与线粒体腺嘌呤核苷酸转移酶的相互作用 | 第90-9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0-93页 |
·材料 | 第90-92页 |
·方法 | 第92-93页 |
·结果 | 第93-95页 |
·酵母菌株基因表型的鉴定 | 第93-94页 |
·酵母双杂交试验结果 | 第94-95页 |
·讨论 | 第95-97页 |
·小结 | 第97-98页 |
第六章 幽门螺杆菌空泡毒素免疫共沉淀质粒的构建、表达及鉴定 | 第98-10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8-102页 |
·材料 | 第98-100页 |
·方法 | 第100-102页 |
·结果 | 第102-103页 |
·pCMV-Myc-VacA 的构建 | 第102-103页 |
·Western-Blot 检测重组pCMV-Myc-VacA 蛋白的活性 | 第103页 |
·讨论 | 第103-105页 |
·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七章 腺嘌呤核苷酸转移酶各异构体免疫共沉淀质粒的构建、表达及鉴定 | 第106-11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06-110页 |
·材料 | 第106-107页 |
·方法 | 第107-110页 |
·结果 | 第110-112页 |
·pCMV-HA-ANT 的构建 | 第110-111页 |
·Western-Blot 检测重组pCMV-HA-ANT 蛋白的活性 | 第111-112页 |
·讨论 | 第112-113页 |
·小结 | 第113-114页 |
第八章 免疫共沉淀探索幽门螺杆菌空泡毒素与线粒体腺嘌呤核苷酸转移酶的相互作用 | 第114-12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14-116页 |
·材料 | 第114-115页 |
·方法 | 第115-116页 |
·结果 | 第116-117页 |
·讨论 | 第117-121页 |
·线粒体的功能地位 | 第117-118页 |
·线粒体内外膜的结构特点 | 第118-119页 |
·VacA 与线粒体凋亡 | 第119-120页 |
·VacA 与 ANT 的蛋白相互关系 | 第120-121页 |
·小结 | 第121-122页 |
结论 | 第122-123页 |
本研究的创新点和尚需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 第123-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46页 |
附录 | 第146-150页 |
英文缩略词 | 第150-152页 |
致谢 | 第152-153页 |
作者简介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