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一、引言 | 第8-16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二) 概念的界定 | 第8-12页 |
1. 人格 | 第8-9页 |
2. 生态人格 | 第9-11页 |
3. 大学生生态人格 | 第11-12页 |
(三) 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四)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2. 实践意义 | 第14页 |
(五) 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第14-15页 |
1. 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2. 重点难点 | 第15页 |
3. 创新点 | 第15页 |
(六)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二、大学生生态人格培育的时代依据 | 第16-20页 |
(一) 应对全球生态危机的需要 | 第16-17页 |
(二) 构建和谐社会的吁求 | 第17-18页 |
(三) 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的诉求 | 第18-20页 |
三、生态人格培育的理论依据 | 第20-29页 |
(一) 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 | 第20-24页 |
1.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 | 第20-22页 |
2.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 第22-24页 |
(二) 相关学科的理论借鉴 | 第24-29页 |
1. 我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 | 第24-26页 |
2. 西方生态伦理思想 | 第26-28页 |
3. 教育生活化理论 | 第28-29页 |
四、大学生生态人格培育的主要内容 | 第29-36页 |
(一) 生态思维方式的培养:以整体系统的方式看问题 | 第29-31页 |
(二) 生态信仰的树立:以敬畏自然为基础实现“大我”对“小我”的超越 | 第31-33页 |
(三) 生态行为的养成:合理的生态行为选择 | 第33-36页 |
五、大学生生态人格培育的主要途径 | 第36-45页 |
(一) 发挥高校的育人功能,深化大学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 第36-40页 |
1. 合理设置高校生态教育课程 | 第36-37页 |
2. 优化校园生态文化环境 | 第37-38页 |
3. 加强大学生的生态体验 | 第38-40页 |
(二) 发挥政府部门的作用,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配合高校的培育工作 | 第40-41页 |
1. 完善生态法律法规,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 第40页 |
2. 扶持和发展环境NGO,引导大学生参与环保活动 | 第40-41页 |
(三) 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引导作用,为生态人格的培育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 | 第41-42页 |
(四) 大学生践行生态消费,不断完善生态人格 | 第42-45页 |
1. 适度消费 | 第42-43页 |
2. 绿色消费 | 第43-45页 |
结束语 | 第45-46页 |
注释 | 第46-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读硕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