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

网络盗窃既遂的认定标准

摘要第1-8页
序言第8-9页
第一章 网络盗窃的概念和特征第9-12页
 一、网络盗窃的概念界定第9页
 二、网络盗窃的实质特征第9-10页
 三、网络盗窃的种类及案例第10-12页
  (一) 盗窃网上银行电子货币第10页
  (二) 盗窃网络平台虚拟财产第10-11页
  (三) 盗窃网络服务第11-12页
第二章 不适用于网络盗窃的既遂标准评析第12-21页
 一、接触说第12-13页
  (一) 不宜适用于网络盗窃第12-13页
  (二) 接触说缺乏公平性,随意性过大第13页
  (三) 既遂与否不能体现行为危害性的差别第13页
  (四) 与社会大众一般标准相悖第13页
 二、转移说第13-14页
  (一) 不宜适用于网络盗窃第14页
  (二) 犯罪既遂标准应当有其明确性第14页
  (三) 该说也不能体现犯罪既遂、未遂之间的实质差别第14页
 三、藏匿说第14-15页
  (一) 不宜适用于网络盗窃第14-15页
  (二) 藏匿行为并非犯罪行为的实行行为,不宜作为既遂标准第15页
  (三) 忽视了一类犯罪,局限于特定犯罪形态第15页
  (四) 盗窃行为与藏匿行为无必然的共存关系第15页
 四、损失说第15-17页
  (一) 不宜适用于网络盗窃第15-16页
  (二) 该说的标准不明确,损失的概念非常宽泛第16页
  (三) 主客观无法统一第16-17页
 六、控制说第17-20页
  (一) 不宜适用于网络盗窃第17页
  (二) 学界赞同该说的主要理由第17页
  (三) 控制说存在的问题第17-20页
 七、失控+控制说第20-21页
第三章 适用于网络盗窃罪的失控说既遂标准评析第21-26页
 一、失控说可以适用于无形财产第21页
 二、满足实践对犯罪行为处罚的需要第21-22页
 三、符合社会大众的一般判断标准第22页
 四、失控说举证上科学公平合理第22-23页
 五、危害结果的理解第23-24页
 六、失控说下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第24-25页
 七、从刑法保护的角度出发,而非犯罪行为人角度第25-26页
第四章 网络盗窃既遂标准的适用第26-30页
 一、网络盗窃的控制关系第26-27页
 二、网络盗窃失控说的适用第27-30页
  (一) 不以犯罪行为人取得权限为标准第27页
  (二) 不能单纯以财产所有人失控为标准第27-28页
  (三) 以财产所有人与服务提供者共同失控为既遂标准第28页
  (四) 区分对财物转移后的控制状态第28-29页
  (五) 以虚拟财产为犯罪对象的网络盗窃第29-30页
结论第30-31页
参考文献第31-34页
致谢第34页

论文共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盗窃罪的客体--以使用权为切入
下一篇:少年司法中的前科消灭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