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汽车驱动桥壳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15页 |
第二章 驱动桥壳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模态分析 | 第15-29页 |
2.1 驱动桥壳的几何模型 | 第15-16页 |
2.2 驱动桥壳的有限元模型 | 第16-17页 |
2.2.1 驱动桥壳有限元网格的划分 | 第16-17页 |
2.2.2 有限元模型单元材料属性的设置 | 第17页 |
2.3 桥壳的模态分析 | 第17-28页 |
2.3.1 有限元自由模态分析 | 第18-21页 |
2.3.2 有限元约束模态分析 | 第21-23页 |
2.3.3 试验模态分析 | 第23-27页 |
2.3.4 理论分析和实验分析的对比验证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驱动桥壳的静态特性分析 | 第29-51页 |
3.1 载荷和约束的处理 | 第29-36页 |
3.1.1 冲击载荷工况 | 第29-30页 |
3.1.2 最大牵引力工况 | 第30-31页 |
3.1.3 紧急制动工况 | 第31-32页 |
3.1.4 最大侧向力工况 | 第32-34页 |
3.1.5 冲击与最大牵引组合 | 第34-35页 |
3.1.6 冲击与紧急制动组合 | 第35-36页 |
3.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36-48页 |
3.2.1 冲击载荷工况 | 第36-38页 |
3.2.2 最大牵引力工况 | 第38-40页 |
3.2.3 紧急制动工况 | 第40-42页 |
3.2.4 最大侧向力工况 | 第42-44页 |
3.2.5 冲击与最大牵引组合 | 第44-46页 |
3.2.6 冲击与紧急制动组合 | 第46-4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8-51页 |
第四章 驱动桥壳的疲劳寿命分析 | 第51-63页 |
4.1 疲劳分析理论 | 第51-55页 |
4.1.1 疲劳的基本术语和特点 | 第51-52页 |
4.1.2 疲劳寿命分析方法 | 第52-54页 |
4.1.3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 第54-55页 |
4.2 DesignLife 疲劳分析软件简介 | 第55-56页 |
4.3 驱动桥壳的疲劳寿命计算 | 第56-61页 |
4.3.1 疲劳寿命计算过程简介 | 第56-57页 |
4.3.2 S-N 曲线的确定 | 第57-58页 |
4.3.3 疲劳载荷曲线的确定 | 第58-59页 |
4.3.4 疲劳分析计算 | 第59-6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五章 驱动桥壳的轻量化设计及改进分析 | 第63-73页 |
5.1 OptiStruct 优化设计介绍 | 第63-65页 |
5.1.1 结构优化的数学模型 | 第63-64页 |
5.1.2 OptiStruct 结构优化设计流程 | 第64-65页 |
5.2 驱动桥壳厚度优化设计 | 第65-66页 |
5.3 驱动桥壳优化后静动态性能和疲劳分析 | 第66-71页 |
5.3.1 优化后驱动桥壳的静强度分析 | 第66-68页 |
5.3.2 优化后驱动桥壳的动态特性分析 | 第68-7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3-75页 |
6.1 本文的的主要内容及结论 | 第73-74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