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7-14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7页 |
1.2 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 第7-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 第9-12页 |
1.4 论文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和不足 | 第13-14页 |
2 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 | 第14-19页 |
2.1 公共产品理论 | 第14-15页 |
2.2 高等教育理论 | 第15-16页 |
2.3 专业分工理论 | 第16-17页 |
2.4 市场经济理论 | 第17-19页 |
3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概况 | 第19-25页 |
3.1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含义 | 第19页 |
3.2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3.3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三个阶段 | 第20-21页 |
3.4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模式 | 第21-23页 |
3.5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的成果 | 第23-25页 |
4 高校后勤社会化背景下的安徽农业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 | 第25-32页 |
4.1 安徽农业大学及后勤集团基本情况 | 第25页 |
4.2 安徽农业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历程 | 第25-26页 |
4.3 安徽农业大学后勤集团甲乙方管理模式的基本情况 | 第26-27页 |
4.4 安徽农业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内容 | 第27-30页 |
4.5 安徽农业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突出成效 | 第30-32页 |
5 安徽农业大学后勤集团社会化改革面临的困境 | 第32-34页 |
5.1 身份困境 | 第32页 |
5.2 人才困境 | 第32页 |
5.3 发展困境 | 第32页 |
5.4 政策困境 | 第32-34页 |
6 安徽农业大学后勤集团社会化改革解困的对策 | 第34-37页 |
6.1 理顺改革中的学校与后勤实体的关系 | 第34页 |
6.2 鼓励和探索后勤社会化改革新模式 | 第34页 |
6.3 正确处理改革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关系 | 第34页 |
6.4 加强后勤队伍建设 | 第34-35页 |
6.5 继续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 | 第35-37页 |
7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