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各种防治方法论文--生物防治论文

中国球孢白僵菌种群遗传结构及家蚕白僵病分子溯源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1页
    1.1 球孢白僵菌概述第11-12页
    1.2 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遗传学第12-15页
        1.2.1 概述第12页
        1.2.2 种群遗传学中的分子标记第12-14页
        1.2.3 种群遗传学中的溯源分析和谱系地理学研究第14页
        1.2.4 球孢白僵菌的种群遗传学研究第14-15页
    1.3 家蚕白僵病和应用白僵菌杀虫剂对家蚕安全性的研究第15-18页
        1.3.1 家蚕白僵病的研究历史及概况第15-16页
        1.3.2 球孢白僵菌杀虫剂的应用第16-17页
        1.3.3 球孢白僵菌对家蚕安全性研究第17-18页
    1.4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第18-19页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9-21页
第二章 中国球孢白僵菌遗传多样性及种群遗传结构第21-59页
    引言第21页
    2.1 实验材料及来源第21-26页
        2.1.1 菌株来源第21-25页
        2.1.2 主要培养基配方第25页
        2.1.3 主要仪器设备第25页
        2.1.4 主要试剂配方第25-26页
    2.2 实验方法第26-31页
        2.2.1 DNA的提取第26页
        2.2.2 ISSR引物及反应条件第26-27页
        2.2.3 数据分析第27-31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31-55页
        2.3.1 菌株的鉴定及筛选第31-32页
        2.3.2 ISSR-PCR产物多态性分析第32-33页
        2.3.3 不同省、市、区亚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第33-39页
        2.3.4 基于bloc基因的序列分析第39-46页
        2.3.5 不同地区种群间遗传分化和基因流第46-51页
        2.3.6 不同地区种群间遗传距离与遗传一致度第51-55页
    2.4 讨论第55-59页
第三章 家蚕白僵病分子溯源及病原球孢白僵菌种群遗传结构的研究第59-73页
    引言第59-60页
    3.1 实验材料及来源第60-61页
    3.2 实验方法第61-62页
        3.2.1 DNA的提取第61页
        3.2.2 ISSR引物及反应条件第61页
        3.2.3 数据分析第61-62页
        3.2.4 ITS测序第62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62-71页
        3.3.1 ISSR-PCR产物多态性分析第62-63页
        3.3.2 UPGMA分析第63-66页
        3.3.3 主坐标分析第66-67页
        3.3.4 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异质性第67-69页
        3.3.5 种群间遗传一致度和遗传距离第69-70页
        3.3.6 种群间遗传分化和基因流第70-71页
    3.4 讨论第71-73页
第四章 松毛虫病原球孢白僵菌种群遗传结构的研究第73-83页
    引言第73-74页
    4.1 实验材料及来源第74页
    4.2 实验方法第74-75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75-81页
        4.3.1 ISSR-PCR产物多态性分析第75-76页
        4.3.2 UPGMA分析第76-78页
        4.3.3 主坐标分析第78-79页
        4.3.4 种群多样性和种群异质性第79页
        4.3.5 种群间遗传一致度和遗传距离第79-80页
        4.3.6 种群间遗传分化和基因流第80-81页
    4.4 讨论第81-83页
第五章 家蚕和松毛虫病原球孢白僵菌种系发生关系研究第83-93页
    引言第83页
    5.1 实验材料及来源第83-85页
    5.2 实验方法第85-86页
        5.2.1 DNA的提取第85页
        5.2.2 ISSR引物及反应条件第85-86页
        5.2.3 数据分析第86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86-90页
        5.3.1 ISSR-PCR产物多态性分析第86-87页
        5.3.2 家蚕和松毛虫分离株的种系发生关系第87-89页
        5.3.3 遗传分化和基因流第89-90页
        5.3.4 基于bloc基因的单倍型分析第90页
    5.4 讨论第90-93页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第93-95页
    6.1 结论第93-94页
    6.2 创新点第94-95页
参考文献第95-105页
致谢第105-106页
作者简介第106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株洲市芦淞区农业补贴政策和成效研究
下一篇:寡养单胞菌G1菌mpd基因的克隆及甲基对硫磷水解酶的性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