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族披碱草Elymus trachycaulus的起源和进化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论文综述 | 第6-12页 |
1 杂交与多倍化在异源多倍体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 第6-8页 |
1.1 染色体重新排列与“染色体的二倍化” | 第6-7页 |
1.2 染色体组入侵 | 第7页 |
1.3 核-质相互作用 | 第7-8页 |
2 披碱草分类概况及其染色体组成 | 第8-9页 |
3 分子系统学分析 | 第9-12页 |
3.1 叶绿体基因Trn L/F | 第9-10页 |
3.2 单拷贝核基因Rpb2和Pepc | 第10-12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3-23页 |
1 供试材料 | 第13页 |
2 总DNA提取 | 第13页 |
3 PCR扩增 | 第13-14页 |
4 PCR产物的克隆 | 第14-21页 |
4.1 PCR产物回收和纯化 | 第14页 |
4.2 PCR纯化产物的连接转化以及阳性克隆筛选 | 第14-21页 |
5 测序 | 第21页 |
6 数据分析 | 第21-2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3-29页 |
1 Rpb2的分析 | 第23页 |
2 Pepc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23-28页 |
3 Trn L/F聚类分析 | 第28-29页 |
讨论 | 第29-32页 |
1 E. trachycaulus的多起源 | 第29-30页 |
2 染色体组的多样性和进化 | 第30-32页 |
结论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作者简介 | 第43页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