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5页 |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四) 创新与不足 | 第14-15页 |
1. 创新之处 | 第14页 |
2. 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一、核心概念与主要理论 | 第15-20页 |
(一) 核心概念 | 第15-17页 |
1. 国有企业 | 第15页 |
2. 国有企业改革 | 第15-16页 |
3. 腐败 | 第16-17页 |
(二)主要理论 | 第17-20页 |
1. 寻租理论 | 第17-18页 |
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8-20页 |
二、国有企业改革进程 | 第20-26页 |
(一) 放权让利阶段(1978年至1984年) | 第20-22页 |
1. 行业主管部门下放部分权力,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 第20-21页 |
2.“两步利改税” | 第21页 |
3. 改革融投资体制,实行“租赁制” | 第21-22页 |
(二) 两权分离阶段(1985年至1993年) | 第22-23页 |
1. 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 | 第22页 |
2. 实行资产经营责任制 | 第22-23页 |
(三)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1993年至今) | 第23-26页 |
1. 股份制改革 | 第24页 |
2. 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 | 第24页 |
3. 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 第24-25页 |
4. 国有企业新发展 | 第25-26页 |
三、国有企业改革中腐败现象具体表现及特征 | 第26-30页 |
(一) 国有企业中腐败现象的具体表现 | 第26-27页 |
1. 化整为零,吞食现有国有资产 | 第26页 |
2. 相互勾结,变相侵吞国家资财 | 第26页 |
3. 横向串通,夸大交易成本,收取交易折扣 | 第26-27页 |
4. 大肆挥霍,一掷千金 | 第27页 |
5. 结党营私、集体贪污国家财产 | 第27页 |
(二) 国有企业改革中的腐败特征 | 第27-30页 |
1. 权力腐败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 第27-28页 |
2. 共同犯罪 | 第28页 |
3. 高垄断行业成贪腐犯罪高发区 | 第28-29页 |
4. 国有企业职务犯罪从财物的积累向资本的积累转化 | 第29-30页 |
四、国有企业改革中腐败形成机制 | 第30-37页 |
(一) 国有企业改革中腐败形成动机 | 第30-32页 |
1. 主观心理因素 | 第30-32页 |
2. 社会文化和企业文化因素 | 第32页 |
(二) 国有企业改革中腐败形成条件 | 第32-34页 |
1. 行政审批制度 | 第33页 |
2. 人事管理制度 | 第33-34页 |
(三) 国有企业改革中腐败形成机会 | 第34-37页 |
1. 国有企业产权虚化 | 第34-35页 |
2. 权力多层级委托代理 | 第35页 |
3. 监督制度缺乏有效性 | 第35-36页 |
4. 腐败成本低 | 第36-37页 |
五、国有企业改革中腐败现象的治理 | 第37-44页 |
(一) 提高个人修养,加强社会文化和国有企业廉洁文化建设 | 第37-38页 |
1. 培养廉耻意识和慎独意识 | 第37页 |
2. 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 第37页 |
3. 加强社会文化和国有企业廉洁文化建设 | 第37-38页 |
(二) 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企分开 | 第38-39页 |
1. 积极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减少设租和寻租机会 | 第38-39页 |
2. 推进国有企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 第39页 |
(三) 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 第39-40页 |
1.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 第39-40页 |
2.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 第40页 |
(四) 加强相关法律制度建设,完善对国有企业的监督制度 | 第40-44页 |
1. 加强国有企业法律制度建设 | 第40-41页 |
2. 完善对国有企业的监督制度 | 第41-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附录 | 第47-49页 |
后记 | 第49-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0页 |